7 月 16 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北线攻占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仅剩约 300 公里。此时,希特勒与德军陆军总司令部产生战略分歧:陆军总部主张乘胜直取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认为应先彻底解决南方的苏军,夺取乌克兰的粮食与顿巴斯的煤炭资源。
最终,希特勒的意见占了上风,他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古德里安上将率领第 2 装甲集群(下辖第 3、第 4 装甲军)南下,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 1 装甲集群南北对进,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合围圈,企图将基辅周边的苏军全部包围。
这一决策虽在战术上有利于歼灭更多苏军,但却极大地延误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节奏,为后续战局埋下隐患。
9 月初,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群突破苏军第 5 集团军的防线,向南急进,于 9 月 10 日攻占罗姆内,并继续向洛赫维察推进;
与此同时,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集群从第聂伯河下游北上,于 9 月 13 日攻占卢布内,随后向科诺托普方向进攻。两支装甲劲旅如两把铁钳,迅速向基辅后方的苏军侧背合拢。
此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已察觉德军的合围企图,斯大林一度命令布琼尼组织突围,但布琼尼判断防线仍可坚守,加上通讯系统在德军空袭下频繁中断,突围命令未能有效传达。
直到 9 月 14 日,苏军才正式下令西南方面军向第聂伯河左岸(东岸)撤退,但此时德军装甲部队已逼近合围圈的闭合点 —— 洛赫维察。
1941 年 9 月 16 日,决定性的时刻到来: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与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在洛赫维察胜利会师,彻底封闭了基辅以东约 200 公里宽的合围圈,将苏军第 5、第 21、第 26、第 38 集团军以及部分独立部队共约 60 万人完全包围在基辅、科诺托普、切尔卡瑟之间的狭小地域内。
被围苏军陷入绝境:空中遭到德军第 4 航空队的持续轰炸,地面被德军装甲部队分割包围,后勤补给完全中断,部队指挥系统陷入瘫痪。
尽管苏军官兵进行了顽强抵抗,多次组织突围尝试 —— 尤其是第 5 集团军在北部的突围行动一度给德军造成压力,但均因缺乏统一指挥和空中支援而失败。
德军随即展开围歼作战。第 2 集团军和第 6 集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合围圈内推进,以步兵师巩固包围圈,以装甲部队实施分割歼灭。
至 9 月 20 日,基辅市区被德军第 6 集团军攻占,苏军残部退守城内街巷继续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于 9 月 26 日被完全肃清。整个战役期间,苏军约 65 万人被俘,其中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赫鲁晓夫(侥幸突围)等高级将领,另有约 10 万人战死或失踪,仅约 2 万人在布琼尼的命令下向东南方向突围成功。
德军则付出了约 10 万人的伤亡代价,但缴获了苏军遗弃的 3718 门火炮、884 辆坦克以及大量军用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