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明打开Suv头顶的露营阅读灯,把驾驶位的靠背放到最倾斜的位置,靠着座椅躺下。
他膝盖上放着一本老影集,收纳了很多摄影名家的作品。
一页页翻开。
有昆虫刚刚好落到草叶之间,有秋天的山毛榉在随风摇曳,有咖啡店里无意间正好转头看向镜头的情侣,有圣莫尼卡湾街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造型浮夸,拥有火焰一样尾翼装饰的凯迪拉克肌肉跑车上推门走下,露出雪亮微笑的电影明星……
刘子明喜欢画素描画。
简洁。
庄严。
厚重。
世界上一切复杂的颜色,都在画纸上被简化为了黑与白、光与影之间细微的层次变化。画家一把铅笔,就能在一幅画里塑造出五种、十种、二十种乃至一百种不同层次的光影。
刘子明对于黑白素描的喜爱也延续到了他对黑白照片的喜爱里。
这套名家荟萃的影集封面照片,是一个穿着圆领衫和短裤的男孩。
他左右手各自抱着一支橡胶塞的酒瓶,迎着阳光走在回家的路上。男孩脸上带着清澈而自信的微笑,仿佛刚刚完成了某个重大的任务。他的笑容,他画面外将落未落的脚步,都在这个125分之1秒的镜头曝光里定格为永恒。
“《男孩》”——一张无比着名的黑白照片,拍摄于1958年奥地利的街头,拍摄者是有现代新闻摄影学之父美誉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刘子明盯着封面上的那张黑白照片。
闭上眼睛。
二十多年前看到的夕阳下手拿冰汽水的男孩,和他身后女人布满生活烟火气的脸,也浮现在中年人的眼前。最后,回忆的镜头被定格在了他们身后推车上摇摇晃晃红色的福字装饰结上。
刘子明用颤抖的手指撕开了那封信。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是谁……我曾经考虑过认真的和你谈谈这方面的问题。考虑到你从小便是细腻而又敏感的孩子,我后来觉得,“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比起别人告诉你,更应该由你自己告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