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临行会议(1 / 2)

顺水行舟,日夜兼程,花费半月时间,船至永宁。

朱常瀛在船上吃睡惯了的,没有丝毫疲惫之感。只是苦了数名伯力少年郎。

八名阵亡旗丁遗孤,九岁至十四岁不等。

在征得其母或者族人同意之后,收至王府名下加以培养。

朱老七的卫队营后继兵员,大抵皆从英烈子弟中选拔。这既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

而论忠诚,他们父辈的鲜血已经浇灌过了,需要他们继承这份荣耀。

歇息一日,便又开始办公。

一个人野心太大不是好事,忙也忙不完。

一个多月前,第二波补给运至,海船增加至八艘,运来海量的物资海量的人。

稍稍了解,方知今年瀛州早稻大丰收,价格微跌,导致农户放弃以白银纳税,多以稻米纳税,官仓爆满。

但旋即粮价因为大明北方灾情又快速上升,令许多农户后悔不迭。

粮价时升时降,获利多寡,终究还是要看个人。然而这就同赌场押宝一样,信息闭塞的老农总是押错宝时居多。

有了选择,也不见得是好事。正确的路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

不管怎样,这一波官府赚了。

如果这个时候,官家于交易市场放米,毫无疑问会大赚一笔,收益远比正常赋税要高。

王妃好魄力,力排众议,硬是压着长史府以年初价格售粮,从长史府身上撕下一块肉来,转手北洋商行与移民司。

朱常瀛以为王妃做的没错,棒极了。

官府不是商人,必要时刻必须动用强力手段。如有必要,哪怕亏钱也要搞。

所以,才有了这一波超规模补给。

米,2200吨。

移民,300户1600人。

大手笔!

据来信,九月份还会有第三批物资人员运抵。

杨家春也是拼了老命,老婆也甚至体贴给力。朱老七心心念念的事,这就都给办了,而且超乎预期。

我大明别的不说,但论人口无人能及。

这样折腾下去,不出十年,黑水两岸便会形成以汉人为主体,多族并存局面。

然而这也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的路才是关键。

会议室里,朱常瀛听取永宁辖区施政简报。

工商农牧、军政民政,好消息坏消息一大堆。

一场洪水,三成田地绝收,七成农田没有收到太大影响。

田地,朱常瀛大抵看过几片。

最新小说: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开局逼我替兄参军,拒绝后打猎养妻! 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 龙珠:超一即是银白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天生摄神取念的我是魔法天才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四合院:傻柱人财双丰收 四合院:老易还是人吗?傻子都坑 四合院:我有无数系统新手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