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东的灯很特别,样子很精巧,三只小腿儿很短,有点像是一种古代的饮酒器。见我盯着他的灯,丁晓东说这是西周时期的酒爵,是青铜的。
“啊”我有点恍然大悟的说道:“难怪啊,两端都被磨掉了,三条小腿儿又锯掉一部分,看不出来了,样子还挺精美的”。
身后传来李立明的大喊声:“你们这么快啊,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吗?”。
李立明坐下来,我们都摇摇头。李立明不断的说着没有找到火灰和木炭,连一块石头都没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都没有,也没有动物的骨骸,他还真下功夫去挖。
土洞的大小高矮,适合人类穿行,空气质量也好,没有一丝霉味,应该树叶根须之类的东西,在这里不容易腐烂。如果有远古人类穴居在此,那么一定会有痕迹留下,至少火灰木炭是经年不变最容易找到的。
我说道:“四面土墙结实坚固,应该是土质的原因,每一块土坷垃都质地硬脆,土质当中好像有一定的油性”。
自己的话貌似专业,实际上一点营养都没有,土洞虽然深,但是按照地表来说,只在地下十几米深度,怎么可能是史前人类遗址。除非这里的山势地形数千年没变样,人类在这数千年里没有踏足。
“恩”李立明说道:“只是一个自然条件形成的土洞群,是山体隆起造成的,没什么了,我们去下面,下面是一个大型石室群,到时候大家多多小心,苏老说那里有点怪”。
大家起身准备进入那个图纸上标注大洞。我还是盯着丁晓东的灯,酒爵灯的火苗很小,只比萤火虫稍大一点,不过这火苗的样子很奇怪,颜色照刚才有些轻微的变化。
旁边是一个很大的土洞口,周围没有动过土的痕迹,凉风从里面吹来,风速并不快。吹来的空气似乎有湿度,在灯光前形成雾状,能见度很低。一行人进入了土洞,慢坡向下走了几十米,洞壁开始出现一些碎石快,再向前几步,四周就是整齐的曾方形的石通道。
没错了。资料上写得清楚,的确是普通的青石灰岩,这种四方规整的通道,明显是人工开凿。滑行到一半,基本可以确定,这样的形制,可以确定差不多是采石场。资料上的东西,不要全信。之前来过的人,是怎么判定这里不是采石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