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手里涨停多少啊,明天很关键,可能预示之后的走向。)
李乐一直秉信,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就像此刻在这张桌上,包括自己在内的,对谈判细节的理解,还处在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你一份我一毛的各种极限拉扯中的时候,沃恩斯却告诉大家,人质谈判本质是“悬崖上走钢丝”的艺术。
谈判专家需要在法律框架、伦理底线与生存概率之间进行微积分级的价值权衡,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又一次深刻诠释,涉及心理学、法律、战术、危机管理的跨学科协作。
几个外行,终于见识到顶级的谈判艺术家是如何设计谈判的细节。
运用行为学、人格障碍识别,构建ONLY组织领导人群的性格侧写,评估对方存在的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特征,调整谈判策略。
构建危机模型,应用压力应对理论,预测对方在不同压力水平下的行为模式,运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识别来分析人质与劫持者之间非理性情感联结,甚至精细到,用交谈过程中的生理信号判断对方真实意图。
熟悉法律适用边界,与伦理框架,本土法律冲突处理政策与实际解救需求的矛盾。
更厉害的是利用各种已知情报信息的整合,设计可控信息对劫持方进行引导和舆论施压,以调整谈判的方向和进程。
这套东西,如果稍加变动,运用到日常的商业谈判中去......啧啧啧。
就在“好学”的小李秃子逐渐开始对沃恩斯这番操作的分析理解和学习中,拿笔做起笔记的时候。又听沃恩斯说道。
“从接到委托开始,我们团队为这次谈判事件,做了个大概的阶段目标设定。”
“第一阶段是24至72小时,目标为确认人质存活,建立基本信任,行动包含,通过中间人传递非政治化信息,避免直接回应换囚要求。”
“现在看这个阶段,有赖于各位的努力工作,已经达成了目标。”
“那么,第二阶段呢?”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向部里建议,今后邀请像沃恩斯这种危机处理专家来讲课的梁组长很自然的问道。
“第二阶段,设定时间是一周,目标,降低交换条件,寻求替代方案,行动则是提出以非敏感资源替代人员交换,比如通过第三方向绑架者控制区提供粮食、药品,换取人质释放,弱化政治属性。”
“沃恩斯先生,这是我们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工作,具体的情况,埃里克先生已经给你讲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