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中国大地依旧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内忧外患的局势犹如沉重的枷锁,死死地套在这个古老国度的身上。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没有丝毫缓和的迹象,各路军阀为了一己私利,争权夺势,战火纷飞,使得广袤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城市与乡村处处是断壁残垣,百姓们流离失所,在战火与饥饿中苦苦挣扎,生命朝不保夕。
经济上,民族工商业被军阀的苛捐杂税和列强的经济侵略挤压得奄奄一息,传统农业更是一塌糊涂,大量农田荒废,农民们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却难以糊口,还要面对各种名目的盘剥,整个国家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新思潮却在持续涌动,马克思主义经过前些年的传播,已经在众多有识之士和进步青年心中扎下了根,各地的党组织蓬勃发展,影响力日益扩大。同时,国民党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也在积极寻求改变国家命运的道路,有着推翻军阀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
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甲子年,国共两党顺应时势,开启首次合作,仿若暗夜中燃起希望之光,旨在汇聚力量,共破军阀割据之困局,为国家寻复兴之途,此举意义非凡,举世瞩目也。”可见,国共首次合作在这样艰难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对国家和平、民族解放的殷切期盼,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带来了新的曙光。
葛明,时年三十出头,是一位热情洋溢、充满干劲的年轻革命者,性格豪爽且重情重义。他早年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毅然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参与过不少工人运动和地下宣传活动,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革命同志中颇有名气,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年初,葛明身处广州。广州这座城市,在当时已然成为了革命的前沿阵地,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激昂的革命气息。大街小巷里,时常能看到张贴着的宣传革命思想的标语,听到人们谈论着如何改变国家现状的话语。
葛明在这里忙碌地穿梭于各个党组织的联络点之间,传递着消息,协助筹备一些即将开展的革命活动。他深知,国共合作的事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而广州作为重要的据点,他们每个人的工作都至关重要。
有一回,葛明接到任务,要去和国民党的一位代表接头,商讨关于共同组织一次工人技能培训活动的事宜。这次活动旨在通过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增强工人阶级的凝聚力,同时也是国共合作在基层工作中的一次尝试。
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葛明来到了一家偏僻的茶馆。他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要了一壶茶,看似悠闲地喝着,眼睛却时刻留意着门口的动静。不多时,一位身着长衫、戴着眼镜的男子走了进来,目光在茶馆内扫视了一圈后,便朝着葛明这边走来。
“请问,您是葛先生吗?”男子轻声问道。
葛明微微点头,起身相迎:“正是在下,想必您就是陈先生吧,久仰久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