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深秋,上海的梧桐树开始褪去金黄,李氏集团总部顶层的智能会议室却热浪翻涌。李阳的智能手表连续震动三次,推送着同一则头条新闻:全球科技巨头星耀集团宣布成立工业智能事业部,计划三年内占据行业20%市场份额。全息投影中的新闻画面里,星耀CEO在发布会上挥动激光笔,身后的3D地球模型上,红色的业务版图正以李氏集团的核心市场为圆心迅速扩张。
"他们的研发预算是我们的十五倍,光AI团队就有八百人。"市场部总监将数据报表甩在智能会议桌上,金属桌面发出清脆的响声,"而且刚刚收购了三家掌握核心算法的初创公司。"财务总监老周推了推老花镜,调出资金流动图谱:"星耀集团账上趴着两百亿现金,完全可以用价格战拖垮我们。"
会议室陷入死寂,只有空调外机的嗡鸣声在回荡。李阳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会议桌边缘,那里还留着2007年管理升级时激烈争论的划痕。突然,他起身打开全息沙盘,企业的全球业务网络在空气中闪烁:"2005年我们被竞品逼到墙角时,靠什么突围?"他的目光扫过众人,"不是资金,不是规模,是对技术的偏执和对客户的理解。"
研发总监陈立峰会意,调出最新的技术储备库。量子传感的第七代方案、自修复材料的纳米级改良、边缘计算的能耗优化模型在光影中流转。"我们有三十七个在研项目,其中十四个是星耀集团尚未涉足的细分领域。"他的声音带着科学家特有的自信,"比如矿山智能巡检系统,他们的设备根本无法适应千米井下的复杂环境。"
李阳点头,激光笔划出一道弧线,沙盘上立即浮现出行业痛点图谱:"星耀像一头大象,擅长横扫千军。"他的笔尖停在东南亚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但我们要做穿梭雨林的灵猴,专注解决大企业看不上的难题。"他转向供应链主管:"联系所有供应商,启动'共生计划',我们出资和他们共建研发实验室。"
当晚,李氏集团官网发布了震撼行业的"星火联盟"计划:开放核心技术接口,与上下游企业共享数据平台;设立十亿产业基金,扶持专注细分领域的初创公司;推出"灯塔工厂"共建项目,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这个充满野心的生态构建计划,让星耀集团的收购步伐明显放缓——当整个产业链形成命运共同体,单纯的资本并购将失去意义。
然而,真正的考验来自市场端。星耀集团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推出了"工业大脑"一站式解决方案,价格仅为李氏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更棘手的是,他们挖走了李氏集团北美区的整个销售团队。"他们许诺的年薪是我们的三倍,还有股权激励。"北美区负责人在辞职信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