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李云豪跟着王小惠,端着碗筷过来了。
“爷,外头热,就在屋中吃。”
“行!”
两人连续跑了三趟,才将饭菜端上桌。
两荤三素,一钵汤,一盆白米饭。
李三叔扫了一眼,便问:“喜子,这米跟我们带回去的米,好像不一样呀。”
李老头从未去过灶屋,一向有什么吃什么,仔细看了眼,确实这米跟平日吃的不一样。
“小惠,这米?”
王小惠解释:“我也不知道,三叔交代过,若没米,就去后院找陈家舅娘拿,这米瞧着颗粒饱满,我想着李三爷好不容易来一趟,特地煮来吃,就是量有点少,只有十来斤。”
若李云溪在此,一定能给出解释。
米是她从山里带回来的,自然跟本地的不一样,当时找任管家说了许久,他才不情不愿给了20斤。
李云溪一回来,就把米给了李大牛。
李大牛转头就给了陈中,说两位老人一人一半。
这次,王小惠去取米,陈中媳妇才给的这种米。
原本李三叔还想着,如何将话扯到陈家身上,没想到这侄媳妇挺上道的,专门递来梯子,李老头这人可是最爱面子。
“你怎么去陈家拿粮食?诶,喜子,早知我就不带粮食回去,弄得你都没得吃!”
李老头一听,咧着嘴解释:“我刚搬过来住的时候,大牛陪我住了几天,那几天就跟着陈家一起吃,想必当时,大牛就把粮食一并给了陈家。”
李三叔啧了一声。
“大牛这孩子,小时候还看不出来,没想到进了城,只顾着媳妇,也不知给了多少米给陈家,喜子,要我说,这米呀,就跟人一样,弄着弄着就不知是谁家的。
陈中也是出息了,原本还是镇上一小木匠,打出来的家具都没人买,转头就变成城里有名有姓的老爷。”
这火拱的,李老头有些不满,但这是三儿自己不愿去商会的,他便开口解释:“老大要留在村里,老二又是个不顶事的,你也知道,老三是秀才,哪能行商贾之事,这才落到陈家头上。”
李三叔当即白了他一眼:“你家几个儿子不行,总有孙子吧?云豪、云杰也不小了,特别是云豪,都成了家,也该立业,再则,喜子,村长家的几个孩子也是个顶个的好呀,你们连三服都没出,怎么也不该轮到外人。”
这话,完全说到王小惠心坎上,她嫁进李家,可不是来洗衣做饭的,李云豪做为李家的长子长孙,那商会本该有他的一份,而不是整日跟在李云杰背后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