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你做不了主,你做不了决定。
两个一肚子心眼儿的封疆大吏连表情都有点懒得给张铁军了,就比手示意他赶紧打电话。
呵呵,这话是哄鬼呢,听都感觉浪费耳朵。
张铁军想了想,把电话打给了张冠军。
为什么不是打给黄文芳呢?
张铁军感觉这事儿还是先和张冠军说一声,问问他拖拉机这玩艺儿现在出口好不好做,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市场也就更大。
国内这一块这几年也就是那样了,得等。怎么说呢?想用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或者说不想买国产货。
拖拉机这会儿就是这么个尴尬的局面。
而且实话实说,不管是在动力上还是功能上,包括材料上,长拖的产品确实照国外差了好几个层次,没跟得上。
这个一方面是原来的机制问题,另外也是国内的环境问题造成的。原因就有些复杂吧。
毕竟咱们一直以来都是小农业,对机械的需求先天就小,或者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算有了意识其实也白扯,根本买不起。
一直以来国内的拖拉机市场基本上都是集体购买占着绝对的大头。
农民穷啊,去哪弄买拖拉机的钱?农药贷款都特么还不完呢。
公粮,任务粮,爱国粮,三提五统,什么各种杂费,一家人还要吃饭要穿衣,要供孩子上学,这么说吧,有病都不治。
你让他买拖拉机?你白送给他他都用不起,烧不起那个油钱。
农民这只羊啊,早就给薅秃了,皮都要给扯烂了,关键是还特么全是白眼狼,各种高高在上瞧不起人家。
就是不知道这些城里的半寄生兽们,你吃人家的用人家的离开人家活都活不下去,你有啥资格瞧不想人家?
从农民伯伯到农民兄弟,再到老农,农村人,正正好好的体现了从吃不饱饭到温饱再到吃饱喝足的这么个过程。
这话说的就有点远了,总而言之就是那么个意思吧,九十年代这会儿,农村集体已经名存实亡,依靠农民自己想买拖拉机。难。
从乡镇到县城都恨不得把这些人直接弄死直接榨汁儿才好,吃喝享受盖大楼的白条都等着钱来付呢,还得攒小金库养自家孩子。
再说了,就算想买那也不是想买就能买的,这可是农机口的生意,不加个几倍十来倍的就能让你买去啦?活活美死你吧。
这会儿的农机局下面都有个拖拉机站,还有个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站,也有叫研究所的。
这两个部门普遍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是为了配合包产到户推广农业机械扩大农业面积提高产量而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