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对刘炟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不仅精心挑选了当时最为顶尖的学者担任其老师,还时常亲自过问刘炟的学业进展,进行实地考察。
面对明帝的提问,刘炟总能对答如流,他的回答逻辑严谨,见解独到,令明帝深感欣慰。
有一次,明帝问及对《论语》中“为政以德”的理解,刘炟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君王应以德行治理国家,犹如北极星一般,身处其位,众星自然环绕。
这番成熟而深刻的见解,出自一个孩童之口,让明帝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永平十八年,汉明帝突然驾崩,年仅19岁的刘炟在一片哀恸声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汉章帝。
然而,此时的东汉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犹如一艘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的巨轮。
西域方面,局势动荡不安。
北匈奴联合车师等国,对戊己校尉耿恭所驻守的疏勒城发动了猛烈围攻。
耿恭带领着为数不多的将士,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坚守孤城,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而在国内,兖州、豫州、徐州等地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
百姓们背井离乡,四处逃荒,饿殍遍野,惨状令人不忍直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炟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果断。
他深知,稳定民心是当务之急。
于是,登基伊始,他便下令大赦天下,大幅减轻刑罚,释放了一大批因小罪而被囚禁的犯人。
这一举措,如同一股暖流,迅速在民间蔓延开来,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新皇帝的仁慈与关怀。
同时,刘炟紧急调度各地的粮食储备,开仓赈济灾民,并免除了受灾地区的田租,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为了确保赈灾物资能够准确无误地发放到百姓手中,他还派遣了大量的官员到各地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军事上,刘炟迅速召集大臣们商议救援西域的策略。
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有的主张立即出兵救援,以彰显大汉国威;有的则担心国内民生尚未恢复,贸然出兵会加重百姓负担。
面对众说纷纭的意见,刘炟陷入了沉思。
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他最终采纳了鲍昱的建议,派征西将军耿秉驻军酒泉,派酒泉太守段彭营救耿恭。
汉军接到命令后,迅速集结,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