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民宿考察记
行李箱的滚轮碾过丽江古城青石板路时,发出一连串细碎的声响。陈默停下脚步,抬头望了望悬在飞檐上的灯笼,红绸在晚风里轻轻晃荡,把"云栖小筑"四个字映得忽明忽暗。这是他民宿考察之旅的第一站,背包侧袋里露出半截笔记本,第一页已经写下"Day1:丽江,目标——10家特色民宿"。
一、丽江:火塘边的经营哲学
推开云栖小筑的木门时,纳西族老板和叔正在天井里翻晒菌子。青石板铺就的庭院中央,一口铜制火塘正烧着松木,烟气裹着松脂香漫进雕花窗棂。"来啦?"和叔转过身,羊皮坎肩的毛边沾着细碎的木屑,"二楼的星空房给你留着,晚上能看见玉龙雪山的雪顶。"
陈默把行李放在雕花梨木柜上时,注意到墙面上挂着的老照片。泛黄的影像里,这座四合院还带着斑驳的土墙,和叔笑着说:"五年前接手时,屋顶都能看见星星。"他搬来竹凳坐在火塘边,给陈默倒上自家酿的青梅酒,"做民宿啊,三分靠装修,七分靠人气。"
夜里十一点,火塘边陆续围拢了来自各地的客人。成都来的情侣在讨论第二天去虎跳峡的路线,上海的老太太教大家辨认纳西族的银饰纹样,和叔则抱着吉他弹起《小宝贝》。陈默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客源构成:70%自由行年轻人,20%家庭游客,10%文艺爱好者。渠道:小红书推荐占60%,回头客介绍占30%。"
第二天清晨,陈默跟着和叔去忠义市场采购。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把带着露水的玛卡摆成小堆,竹筐里的鸡豆凉粉泛着清透的黄色。"肉要选本地黑猪肉,蔬菜得是当天现摘的,"和叔掂着手里的腊排骨,"客人来山里住,图的就是这个新鲜。"他指着市场角落的快递点,"去年开始和农户合作,客人吃完想带点走,直接就能发顺丰。"
离开丽江前,陈默在束河古镇遇见一家"禅意民宿"。整面墙的落地窗外,玉龙雪山倒映在锦鲤池里,穿棉麻布衣的老板娘正教客人冲泡古树茶。"我们不做线上推广,"她递过一杯冰岛普洱,茶盏边缘印着民宿的名字"听雪","熟客带新客,一年也能满房八个月。"陈默翻开房价表,发现这里的价格是云栖小筑的三倍,"客人要的不是便宜,是值得。"老板娘的话让他在笔记本上画了着重号。
二、大理:洱海边的差异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