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雅集:民宿里的文化与商机
林深站在莫干山老宅的露台上,看着晨雾漫过青瓦屋脊,忽然觉得那些纠结了半个月的装修细节有了答案。去年深秋签下这座民国老宅时,他眼里只有新能源二手车行之外的第二条赛道,此刻指尖划过斑驳的木柱纹路,倒生出些更微妙的念头——这方庭院不该只卖住宿,该卖些更长久的东西。
一、墨香入柴门
"林总,县美术馆的陈馆长到了。"运营总监周棠的声音从月亮门边传来。林深转身时,看见穿棉麻衬衫的中年人正仰头打量门楣上的砖雕,手里还捧着个卷轴。
"陈馆长,您这是把宝贝都带来了?"林深迎上去。陈馆长笑着展开卷轴,是幅水墨山水:"这是我们馆里新生代画家的作品,你说要在民宿搞展览,我先挑了几幅有山居意境的。"
两人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二楼,原本规划的豪华套房被临时改成了展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空白的墙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您看这些位置怎么样?"林深指着刚刷好的留白区域,"我想每月换一次主题,先从本地艺术家开始。"
陈馆长摩挲着窗框上的缠枝纹:"莫干山藏着不少老手艺,竹编、木雕、古法造纸......要是能让客人亲手试试?"这话让林深眼睛亮了——他想起考察时住过的民宿,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点总缺了点温度。
首展定在三个月后,恰逢春笋季。林深让工程队把后院的柴房改造成手作工坊,又请了山下竹编非遗传承人来驻场。周棠却在例会上提出质疑:"咱们定位高端民宿,搞这些会不会显得太乡土?"
"你去问问那些住客,"林深翻着预订后台的数据,"百分之六十的人在备注里写'想体验当地生活'。"他点开一张照片,是考察时拍的:大理某民宿的天井里,客人跟着白族老奶奶学扎染,笑得比镜头前刻意摆拍的更真切。
开展当天,雨下得绵密。林深站在门廊下数着进来的客人,心里打鼓。没想到下午雨停时,展厅里竟挤满了人。有穿西装的商务人士对着竹编灯罩出神,也有年轻情侣在山水画作前临摹。一位上海来的客人拉着林深说:"住过那么多民宿,第一次觉得离这片山这么近。"
二、会议室里的茶香
文化展览带来的好口碑还没散去,林深又盯上了另一个群体。那天他在停车场看到三辆印着某科技公司logo的商务车,前台说他们包了五间房,要在客厅开临时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