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版图
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缓缓铺满莫干山的轮廓。陈默站在“云栖”民宿的露台上,指尖夹着的烟燃到了尽头,烫得他猛地回神。晚风卷着竹林的清香掠过脸颊,远处山坳里零星的灯火忽明忽暗,像极了他此刻翻涌的思绪。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财务发来的月度报表。屏幕亮起的光映在他眼底,民宿开业三年来的营收曲线像条昂扬的山路,每个季度都在刷新纪录。但他的目光却越过那些令人欣喜的数字,落在了报表角落——客人们在留言簿里提到的“周边没什么可玩的”“想多待几天却没地方去”,这些细碎的抱怨此刻在他心里格外清晰。
“陈总,还没休息?”管家小李端着杯热茶走过来,托盘里还放着刚烘干的客人外套,“刚那位上海来的先生说,下次想带团队来搞团建,问咱们能不能承接二十人的活动。”
陈默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胸口。二十人的团建,现有的八间客房显然不够。他望着庭院里那棵被灯光染成金色的老槐树,忽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见到这座老宅院的样子——当时墙角还爬满枯死的藤蔓,堂屋里堆着半人高的杂物,是他和团队一锤一凿把腐朽的木梁换成钢结构,在保留青瓦土墙的同时,悄悄藏进了地暖与新风系统。
“告诉那位先生,下个月来的话,我们能接。”陈默呷了口茶,龙井的回甘里藏着决断,“让设计部明天过来,把后山那片空地规划一下。”
小李眼睛一亮:“您是想扩建?”
“不止。”陈默望向更远处的山峦,月光正顺着山脊流淌下来,“去查一下,附近有没有闲置的度假村或者酒店。”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上个月在杭州参加旅游峰会时,邻座的酒店集团老总曾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些做民宿的,把客人拉到山里就不管了,殊不知他们愿意为体验埋单的钱,比房费多得多。”当时只当是句调侃,此刻却在他脑海里反复回响。
回到办公室时,墙上的时钟指向十一点。陈默拉开抽屉,翻出那本磨得边角发白的笔记本,第一页还留着当年做新能源二手车时的计算公式。他指尖划过那些潦草的字迹,忽然想起第一次把充电桩装进二手车展厅的情景——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多余的举动,后来会成为吸引客户的关键。
“关联与协同”,这个在EMBA课堂上学到的词,此刻突然有了具象的意义。民宿是流量入口,那客人来了之后呢?他们需要吃饭、需要娱乐、需要更丰富的体验。如果能把这些需求串联起来,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