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议让小陈连夜赶回北京,在清华物理系的高温炉里,团队将铱粉与黄金按 0.8:99.2 的比例熔炼,锻打出 0.01 毫米厚的合金箔。当老王在显微镜下将合金箔焊接到石英振子,示波器显示噪声降低至 0.1μV,而此时距首次拆解进口仪器,已过去 47 天。
三、示波器前的暗战
3 月,传感器的温度漂移问题暴露:当环境温度从 0℃升至 40℃,信号偏移量超过允许值的 3 倍。小陈在实验室搭建恒温箱,发现进口仪器的传感器室有层神秘的黑色涂层,经光谱分析是镍 - 磷合金镀层,作用是均衡热传导。
“我们没有电镀生产线,就用土办法。” 他带着团队将镍块溶于电解液,用自行车发条改装成电极,在振子表面电解出 0.001 毫米的镍磷层。首次温度循环测试时,小陈守在恒温箱前 12 小时,每隔 15 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当指针在 40℃刻度线稳定下来,他发现自己的棉裤已被煤炉烤出焦斑。
四、校办工厂的突围
4 月,检测仪的整体集成遭遇 “模块化冲突”:传感器信号传输到放大模块时,出现 20% 的衰减。小陈在清华校办工厂的钳工台上,用千分尺测量电路板的铜箔厚度,发现比进口仪器薄 30%,导致阻抗不匹配。“信号就像水流,管道太细会堵车。” 他提出 “双层铜箔法”,在电路板正反两面铺设 0.1 毫米的铜箔,中间用绝缘漆隔离。
校办工厂的王师傅带着学生手工压制电路板,在 60 吨的压力机前,他想起给原子弹部件加工垫片的经历:“精度要求都是微米级,原理相通。” 当双层电路板焊接完成,信号衰减降至 3%,而王师傅的食指,因长期接触腐蚀液留下了永久的褐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