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激烈的交锋在 “轨道位置” 环节。当美国要求中国卫星与苏联 “闪电” 卫星共享东经 120 度轨道,老周拿出自制的轨道间距测算模型:“按照 ITU 建议的‘相邻轨道间隔 2 度’,东经 103 度与 120 度之间有 17 度空白,足够容纳 3 颗卫星。” 他用算盘现场演示轨道角动量计算,噼啪的算珠声让英国代表忍不住探头:“中国的算盘比我们的计算器算得还快。”
三、子夜会议室的联盟博弈
11 日深夜,老周敲开印度代表团的房门,对方正在为 “赤道轨道资源被挤压” 发愁。他展开亚洲地图:“我们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23GHz 频段的雨衰效应最小,这是共同的技术选择。” 这个提议促成了 “亚洲国家频段联盟” 的雏形,次日会议上,印度、印尼等国代表先后发言,支持中国的频段申请。
但苏联代表联合东欧国家提出 “技术能力评估” 动议,要求中国公开卫星载荷参数。老周早有准备,展示了 1971 年从美国带回的 “卫星转发器原理框图”—— 当然,核心的 “行波管放大器” 参数被模糊处理:“我们尊重国际规则,但技术细节涉及国家机密,正如贵国不会公开‘质子号’火箭的发动机参数。” 这句话让苏方代表一时语塞。
四、咖啡杯沿的细节暗战
12 日午休时,老周注意到日本代表反复查看他的笔记本,上面用中文标注着 “水峰损耗”“极化隔离度” 等术语。他主动递上《中日卫星通信潜在合作备忘录》:“贵国的‘菊花’卫星使用 26GHz 频段,与我们的 23GHz 频段有 3GHz 保护间隔,这是双方共赢的频段布局。” 这个细节让日本代表意识到,中国的频段申请并非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