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组的黑板前,巴甫洛夫斯基与李工展开公式推导辩论。当李工提出 “用中国剩余定理简化密钥生成”,苏联专家的铅笔在 “37.5 度凸轮角度” 公式旁停顿:“这与我们的群论模型不符,” 他看着黑板上的中文注释,“但考虑到你们的加工精度,这种近似处理是合理的。” 李工的笔记本里,当天的记录写着:“理论的弹性,有时比金属齿轮更重要。”
三、代用零件的创新转化
材料组的试验台上,从苏联引进的 “尼特” 牌绝缘漆与国产桐油摆在一起。来自云南的小李正在做对比试验,发现桐油浸泡的竹纤维绝缘件在 80% 湿度下的绝缘电阻,比苏方材料低 15%,但成本只有 1/10。“巴甫洛夫斯基同志,” 他拿着试验报告找到苏联专家,“我们想在绝缘层外再加一层竹篾网格,” 他比划着边防的竹编工艺,“就像给电线穿两层雨衣。”
这个灵感让巴甫洛夫斯基眼前一亮,他在试验记录上签批:“本土化创新值得研究,建议纳入中苏技术交流案例。” 当竹篾网格绝缘件最终成型,李工在给苏联的技术报告中写道:“我们没有改变绝缘理论,只是找到了适合中国气候的绝缘材料 —— 就像伏特加与茅台,都是酒精,但味道属于各自的土地。”
四、冲突与融合的深夜会议
10 月的深夜,地下室的煤油灯将众人的影子投在砖墙上。当理论组坚持 “完全遵循苏联加密流程”,老赵突然站起来:“去年在朝鲜,我们用美军的 M-209 密码机,” 他拍着从战场带回的零件,“但给齿轮加了层东北的冻土层防冻,这才在 - 40℃保住了密码。” 陈恒敲了敲桌上的《土法加密手册》:“洋法是灯塔,土法是航船,” 他指着墙上的中苏技术对比表,“没有航船,灯塔再亮也照不到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