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恕臣驽钝,这个木框架有何功效,可以称得上陛下所说国之重器?”
黄月英也有同样的疑惑,她一直在忙活雷霆火炮的研制,对于这边工坊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她只知道这些木框一样的东西结构很简单,还是同样的规格,水力裁板打孔之后,只需要拼接起来就可以了。
就这么一堆木头和竹纸组合起来的东西,就算机智如她,也看不出来究竟厉害在哪。
目前这个工坊生产的几百件已经运送了出去,具体用途她并不知晓。
刘禅笑而不语,叫过工坊的负责人问道:
“现在安装到哪了?”
工坊负责人拱手答道:
“启禀陛下,南中,合浦,西羌等多地已经安排妥当。”
刘禅点点头,邀请诸葛亮与黄月英来到工坊旁边的一座小山包。
山包之上有一个实验性质的小烽火台,安装着一套方斗式的东西。
“相父,师娘,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刘禅顽皮了一下,拿出纸笔,对诸葛亮道:
“相父,陈到将军治下的巴郡朐忍柑橘天下闻名,朕想让陈到将军送些过来,你看怎么样?”
些许柑橘,就算劳烦一路兵站运送,也无伤大雅,诸葛亮自然无不可,点头道:
“陛下说起朐忍柑橘,臣也口舌生津,只是这和国之重器有何关联?”
刘禅神神秘秘地笑着在纸上书写着什么,写完,对着诸葛亮与黄月英展示出来,
只见纸上写着两行字:
“送永安,陈到将军,伤口恢复如何?派人送一筐巴郡朐忍柑橘到成都吧。”
展示完,刘禅把纸递给一旁的年轻人:
“发出去吧!一会把回信的源码与报文送过来。”
年轻人点头称是,拿着纸一路小跑上了烽火台。
刘禅这才招呼诸葛亮与黄月英坐下来,喝茶等结果。
黄月英知道永安在哪,至少两千里的路程,还需要换乘船只,
去的时候还好,快马加鞭,顺流而下,五六天可以到达。
回来时候逆流,就算有陛下改进的脚踏船,至少也需要六七天时间。
在这喝着茶,吃着点心,就能有结果?
黄月英虽然不是很明白,不过没有多问,自顾自地吃起桌上的点心来。
一旁的诸葛亮心思如电,大概猜到了陛下是要用烽火之类的传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