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观察,赵环意识到,积雪的重量和分布改变了飞檐的视觉角度,同时也让他发现了自己对飞檐角度固有认知的局限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建筑的外观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这种变化正是建筑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建筑奥秘的新大门。
回到画夹前,赵环重新拿起铅笔,根据自己新的观察,对画中的飞檐角度进行了修正。他将飞檐的线条画得更加舒展,与积雪形成的弧线相呼应,使整个画面更加和谐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古建筑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他明白,古建筑不仅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环的画作逐渐成形。画面中的斗拱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从画纸上跳跃出来。飞檐在积雪的映衬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既有着古建筑的庄重典雅,又有着自然赋予的灵动与柔和。赵环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就在他准备收拾画具离开时,一位同样来参观故宫的老者走了过来。老者身着一件黑色的长袍,头戴一顶毡帽,手中拿着一根拐杖,步伐稳健。他站在赵环身后,静静地看着他的画,眼神中透露出欣赏与赞许。
“年轻人,画得很不错啊!”老者微笑着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沧桑。
赵环转过身,看到老者,礼貌地笑了笑:“谢谢您的夸奖,我只是喜欢古建筑,想用画笔记录下它们的美。”
老者点了点头,目光再次落在画纸上:“你对斗拱的描绘很细致,而且能捕捉到飞檐在积雪下的变化,这很难得。古建筑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处细节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