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从窗棂间漏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郭静闭上眼睛,听着窑炉有节奏的呼吸,思绪飘向远方。她想象着未来的某一天,这个陶罐被人打开,信笺上的文字与另一个灵魂产生共鸣。或许那时,她和那个“共振者”已经相遇,又或许,这个陶罐会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纽带。
工作室里安静得能听见陶泥细微的收缩声。郭静起身打开台灯,暖黄色的光晕照亮工作台。她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时间是最好的釉料,而等待,是最温柔的窑变。”
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已是子时。郭静打了个哈欠,却没有睡意。她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墨色的天空。繁星点点,像是撒在夜幕上的碎钻。她想起小时候,外婆常说每颗星星都对应着一个未完成的心愿。那么此刻,她封存在陶罐里的,算不算是一个对未来的期许?
窑炉的温度还在上升,郭静能感觉到工作室的空气都变得灼热。她突然想起赵环设计的美术馆穹顶,那些模拟星轨运行的灯光装置。如果此刻他在这里,会不会用建筑的语言解读这场窑变?这个念头让她忍不住微笑,心中泛起一丝期待。
凌晨三点,窑炉的温度达到峰值。郭静守在旁边,看着火焰将陶罐吞噬。火光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她想起赵环说过,建筑与陶艺都是对永恒的短暂捕捉。此刻,她正在用陶土捕捉时间,用火焰书写历史。
随着最后一丝火焰熄灭,窑炉开始降温。郭静在工作台前支起画架,开始描绘这次窑变的过程。她用丙烯颜料在画布上涂抹出火焰的形状,又用细碎的金粉点缀出星空的画布。画布上,一个陶罐悬浮在火焰与星辰之间,像是承载着无数个平行时空的记忆。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郭静终于放下画笔。她看着画布上的作品,满意地点点头。这时,窑炉已经冷却到可以打开的温度。她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陶罐——经过高温烧制,罐身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光泽,那些刻痕在釉面下若隐若现,像是时光留下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