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姜淮正穿着一身崭新的举人服,面容清朗,眉目如画。
这次县里除了来观摩姜淮的百姓,还有许多的孩童。
他们的爹娘拉扯着他们,指着姜淮对他们道,“看,二娃,这姜解元风姿多么出众,你们以后也要像这姜解元一样好好念书,衣锦还乡,光耀门庭啊!”
“娘,我知道了。”
之后陆县令气势十足大声命令,“奏乐!”
随着陆县令一声令下,县里很快响起唢呐擂鼓的声音。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身着彩衣的乐手齐齐奏起乐曲,欢快曲调响彻云霄。
“姜解元,姜解元!”姜淮听到不远处响起几个稚嫩童音。
姜淮转头一看,是几个乞丐。
他曾经来县里,扔过几个铜板给这几个孩童,没想到他们长这么大了。
看见他们,姜淮对他们招了招手。
此情此景,姜淮很是感慨,不由得出口道,“各位乡亲...姜淮何德何能啊!”
一旁陆县令听了道,拍拍姜淮的肩,“姜解元不必谦虚,我们松山县地处偏远,本就文风不盛,许久没有出过解元了。
姜解元,你这一举不仅光耀门楣,还为我松山县争了光啊!走,我带你去看石碑。”
“石碑?”
“是啊,你中了解元,本官早就命人连夜赶制的“解元碑”,就在青松街头。我们去看看!”
之后姜淮随着陆县令过去,果然看见西边的街头,有个大石头,上面刻了姜淮的名讳和年月。
石碑通体青黑,打磨得光滑如镜。
正中正写着,“……丙戌科乡试解元姜淮”。
笔力雄浑,入石三分。
“这...学生受之有愧啊……”姜淮声音微颤。
陆县令哈哈大笑:“解元公不必过谦,本官已将你的事迹载入县志,以激后世学子。”
之后陆县令命人取来一卷册子:“解元公请看,这是县志中为你新增的条目。”
姜淮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字体写道:“姜淮,字景行,松山县竹溪村人。家贫力学,以少之龄高中乡试第一,为松山县百年首位解元...”
字里行间,是他这几年的缩影。
他手指抚过纸面,“学生...谢大人抬爱。”姜淮深深一揖。
“解元公不必客气。”
之后陆县令亲自送他们到县衙门口,又安排了两顶轿子。
姜淮坐着马车回乡。
到了村口,他已经见有许多乡亲站在那里。
果然姜淮一过去,村长,还有姜家人全部将他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