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太空基地建设效益评估模型完善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思考。
“林翀,在运用动态规划完善太空基地建设效益评估模型时,我们发现虽然考虑了能源储备策略和维护计划等长期因素,但对于太空基地与周边星系的资源交互情况考虑不足。太空基地可能与周边星系进行资源贸易、技术合作等活动,这些交互对基地的长期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该如何在模型中体现这些因素呢?”负责太空基地建设效益评估模型完善的成员说道。
林翀思考片刻后说:“数学家们,这是个很关键的补充点。大家从数学角度想想办法,如何将太空基地与周边星系的资源交互纳入效益评估模型,使模型更加全面准确。”
一位擅长区域经济与资源分配的数学家说道:“我们可以引入区域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模型来处理这个问题。将太空基地与周边星系看作一个区域经济系统,资源交互看作是系统内的投入和产出。通过分析太空基地与周边星系之间的资源流动、贸易往来以及技术合作等活动,确定投入产出系数。例如,确定太空基地向周边星系输出某种资源所获得的收益,以及从周边星系获取技术支持对基地建设和运营成本的影响等。然后,将这些系数融入动态规划模型中,重新评估太空基地在考虑资源交互情况下的最优策略和长期效益。”
“投入产出模型具体怎么构建呢?而且如何确定这些投入产出系数?”有成员问道。
“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系统内的各个部门,这里就是太空基地和周边星系。然后,确定每个部门的投入和产出项目。对于投入产出系数的确定,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实际数据,包括资源贸易量、价格、技术合作成本与收益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经济理论和实际情况,确定每个投入产出项目的系数。比如,通过分析过去一段时间内太空基地与周边星系某种资源的贸易数据,计算出单位资源输出所带来的平均收益,作为投入产出系数。同时,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这些系数的变化对太空基地长期效益的影响,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根据情况灵活调整。”擅长区域经济与资源分配的数学家详细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