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书小儿子闹闹出生第六天,常久山又上门了,这次直接了当地说:“王大人,龙州百姓大逃离,开始闹民乱,急需粮食。求您了,快点给筹粮吧。”
王尚书道:“常先生,本官有些看不懂你,你也算是个聪明人,还有些奸诈狡猾,不是什么忠良之辈。之前梁王得宠,你跟着他死心塌地就罢了,如今他被皇帝厌弃,遣到龙州封地,前途未明,你为什么还是这么忠心?他一个亲王,向皇帝求助都没成事,你一个幕僚,到处张罗,为了什么呀?”
常久山叹气:“下官的出身太差,父亲是一个普通商贾,生母是商贾家的贱妾,生来不能考科举,又不能继家业。要是有高枝,谁不愿意攀呢?只是下官这样的人,谁都瞧不上。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下官也知道自己人品不佳,自私狡诈,又没什么本钱,只能找梁王这样唯利是图的皇子依靠了。一来他曾对下官有恩,把下官从低潮中救起。二来他信任下官,给了下官身份和底气,比下官单打独斗强远了。三来,梁王愚蠢,在他身边能找不少钱,再干上几年,看看情况。下官这辈子是完蛋了,不过,有梁王帮忙,下官跟常家脱离关系,好歹是脱离了商籍。家里有两个儿子,读书读得不错,以后或许会借东风而上呢。”
王尚书听了叹气,这个世道呀,说不清道不明的,谁都不容易,谁都不甘心。想说服常久山脱离梁王,怕是不大好办,他要给两个儿子打算,目前靠着梁王比较妥当。想到这里,王尚书道:“王元娘是本官认的干妹妹,她不在都城,不知道去哪里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都城。她不回来,本官手里没有那么多粮食。看到龙州百姓可怜的份上,能挤出来两万担,就按你出的价格交易。你看在哪里方便,一手钱一手货。你要是觉得少,就算了,你随便折腾,本官也不惧你。”
常久山脑子飞转,决定先把这两万担粮食弄到手,然后再跟姓王的讲条件。凡事有一就有二,你越是给粮,说明你心虚,怕出事。不然,这么大利益,谁肯轻易牺牲?自己找人盯着青衣君祠和王尚书家,就不信那个王元娘永远不出现了,只要逮着她,还能榨出不少油水来。她要不从,押到皇帝面前,就不信皇帝对这个前儿媳妇没有一点印象,一顿严刑拷打下来,有几个人能顶得住不交待?
常久山想好了道:“好,就依王大人。交易地点设在梁王府吧,多事之秋,那里绝对安全,在别的地方,下官不放心。粮食到手后,下官会写信给梁王,下一步听他安排。”说完,拱一拱手,笑着告辞了。
王尚书在家里发愁,原想着把常久山约出城去,王一和他们好下手。可是常久山老奸巨猾不上当,现在上了二架梁,上不去下不来的,难道以去年的低价真给常久山两万担粮食,那不是赔很多钱?他愁容满面,骑了马去青衣君祠看家人。长孙夫人看儿子面色不好,还以为是累的,一个劲叫他好好休息。
王雪看她父亲脸色不好,知道可能有事,给父亲使了个眼色。王尚书出来,到了王雪暂住的院子,十月底了,小院里的香草已经枯黄,只是香味越发浓郁。王尚书知道王雪聪明,他这满腹心事也是憋不住了,把常久山的事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