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盖着翰林院大印的封条,宣告着这座罪恶之地的终结。
消息如风,迅速传遍全城。
百姓们听闻后,先是难以置信,随即爆发出巨大的喜悦,纷纷奔走相告,自发涌向皇城武院外。
看着那大门上刺目的封条,看着平日里耀武扬威的武院子弟垂头丧气地被遣散,无数人眼中含着热泪,脸上是压抑了太久的欣喜与对未来的期待。
“萧青天!是萧青天为我们做主啊!”
“苍天有眼!这帮祸害终于被收拾了!”
“这武院早就该封了!萧大人真是大善人啊!”
……
在百姓们发自肺腑的欢呼和感激声中,萧凌云并未停留,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学子们,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处武院。
每到一处,他们都严格核查卷宗,铁面无私,将那些藏污纳垢,劣迹斑斑的武院一一封停。
封停只是第一步。
紧接着,便是紧张的推倒重建。
萧凌云亲自规划每一所学府的布局。
他要求学府不仅要有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教室,还要有藏书丰富的书阁,笔墨纸砚齐备的习字堂,供学子休憩论道的庭院!
务求为寒门子弟提供一个真正能安心求学,全方位成长的环境。
他甚至亲自设计了学府的标识——一本摊开的书卷上,托着一枚象征着文运的青色莲子。
工地上,无数感念其恩德的百姓自发前来帮忙。
他们推着小车运送砖石,扛着木料穿梭往来,汗流浃背却干得热火朝天。
老石匠一边打磨着学府门前的石阶,一边对旁边帮忙的年轻后生感慨:“萧大人这是给咱们穷苦人家的娃娃,开了一条通天路啊!咱们这把老骨头,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
年轻后生用力点头,扛起一根更粗的梁木。
随着一座座崭新的学府在废墟之上拔地而起,那些曾经报国无门,只能望文兴叹的寒门子弟,望着那青砖黛瓦、窗明几净的新学堂,眼中黯淡已久的光芒被重新点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甚至有激动万分的寒门学子,回到家中,找出珍藏的纸张,笨拙却无比虔诚地将萧凌云的画像描摹下来。
与家中供奉的孔圣人、孟夫子画像并列,焚香叩拜。
有妇人牵着刚开蒙的孩童前往学府报名,孩童指着学府门前张贴的萧凌云画像,奶声奶气却又无比认真地对母亲说:
“娘亲,我以后也要像画像上的萧大人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读书明理的大儒!”
稚嫩的话语引得周围等待报名的学子们发出善意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