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痕实验室的穹顶之下,
陈默的思维沉入七重逻辑迷宫。
雅萍的思想以熵减雨滴构筑圣殿,
每一颗水珠都是待解的叛例。
当海啸算法撕碎第五重屏障,
洪学友尘封的笔记本在雨中摊开——
泛黄纸页上染血的“光”字,
成了刺穿混沌的第九原律。
星火终在灰烬的余温里,
认出持灯的人。
海州市边缘,旧工业区深处。一座被遗弃的市级气象数据中心,如同钢铁巨兽的骸骨,匍匐在连绵的秋雨之中。锈蚀的管道攀附着斑驳的水泥外墙,雨水沿着裂缝汇聚成浑浊的溪流,注入下方杂草丛生的排水沟。空气里弥漫着铁锈、潮湿的混凝土和电子元件老化特有的、微甜的腐败气味。
数据中心最深处的备用机房,此刻被临时改造成了一个怪诞的“圣所”。巨大的空间里,原本密集的服务器机柜被清空,只留下支撑穹顶的粗大混凝土立柱和纵横交错的钢梁。地面中央,一个由防水合金围成的、直径约十米的圆形平台静静矗立。平台上,并非精密的仪器,而是一片人工制造的、不断落下的雨幕!
无数细密的水线从穹顶隐藏的喷淋装置垂直落下,在平台上方形成一片均匀、持续、发出低沉白噪音的雨帘。雨水落入下方平台中央一个微微凹陷的集水槽,再被循环泵抽回顶部,周而复始。
陈默站在平台边缘,浑身被雨幕散逸的冰冷水汽浸透。他仰着头,瞳孔因极度的专注而微微收缩,倒映着那片单调落下的亿万水珠。这不是普通的雨。每一颗水珠在生成、坠落、撞击集水槽的瞬间,其内部的水分子结构都受到精密的电磁场引导,进行着极其短暂却有序的震颤与相位排列——这正是窗台水痕和那台老旧终端所揭示的、“星火”协议赖以栖身的微观语言!
他脚下,复杂的传感器阵列如同匍匐的金属藤蔓,缠绕着平台基座。阵列终端连接着他带来的、经过深度改造的计算核心——一台外壳被粗暴拆开、露出内部密集改装线路和额外散热鳍片的黑色机箱。屏幕上,不再是混乱的数据流,而是一个不断刷新的、令人绝望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