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他掐灭烟头,“我能去你们工地搬砖吗?按小时计费的那种。”
老陈愣住,宋惜尧却笑出了声:“萧先生,您这是想把买碗的钱'搬'回来?”
晨光微熹中,三人踩着露水走向考古工地。
萧朔撸起袖子时,宋惜尧看见他手肘上昨天蹭的伤口结了痂。
上午九点,"聚古斋"的铜铃铛响得格外清脆。
萧朔把瓷碗轻轻放在柜台上,老板正在擦拭一尊新摆的“清代青花瓷瓶”。
指尖在瓶底“大清康熙年制”的款识上多停留了两秒。
“后生”,老板没抬头:“我就知道你会来。”
“这碗我收回来。”
老板从保险柜里取出六百块现金:“再送你对民国琉璃镇纸。”
萧朔却退回钱:“我们想换您一个故事。”
三人围坐在桌前,老板往炉子里添了块炭:“我年轻时跟着村里的人去工地'捡宝',有次挖到个宋代瓷片,卖给贩子换了两百块,后来才知道,那是官窑的残件......”
萧朔从兜里摸出两颗陈皮糖:“其实您比我们更懂宝贝。”
老板一愣,看见糖纸上映着的考古队徽章:“你们......”
“文物该在哪儿,就在哪儿。”
宋惜尧喝了口茶:“就像这陈皮茶,得泡在老壶里,才有滋味。”
老板手一抖,纸差点摔在地上,露出底下压着的考古队宣传单。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标语上,印着老陈的联系方式。
沉默在狭小的店铺里蔓延,只有墙角的座钟滴答作响。
老板忽然从抽屉深处摸出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夹着张黑白照片:二十年前的考古工地上,年轻的他穿着工作服,手里捧着块带花纹的陶片。
“那年我刚入行”,他指尖划过照片,带队的老师说:“文物是活的历史书,后来我下岗了,看见别人靠卖假古董买房买车......”
他声音渐低:“这碗是我从工地围栏缝里捡的,本想做旧卖了,可每次看见碗底的火石红,就想起老师说的'窑火有灵'。”
萧朔想起老陈说的"试烧品",原来六百年前的窑工或许也有过犹豫。
这道没烧好的裂纹,会不会是他故意留下的记号?
离开“聚古斋”时,萧朔兜里多了包老板送的新茶。
包装纸上印着“老街陈皮”。
宋惜尧晃了晃手里的考古队临时工作证:“萧工,下午该去工地记录陶片了”。
他挑眉:“那萧太太能不能给萧工买个糖画?要最大的龙,多加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