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哗。
原来是一艘渔船在返航时遇到暗流,被困住了。
萧朔二话不说,跟着村民们一起去帮忙。
宋惜尧则留在岸边,帮忙照看受伤的渔民。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渔船终于安全靠岸。
筋疲力尽的萧朔回到住处时,发现宋惜尧正坐在门口等他。
她递上一碗热汤:“快喝了,暖暖身子。”
萧朔接过汤,喝了一口,心里满是感动:“你怎么不先睡?”
宋惜尧摇摇头:“你不回来,我睡不着。”
在收集渔歌的过程中,夫妻俩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村里有个叫阿海的年轻人,虽然不会唱传统渔歌,但他喜欢用渔歌的调子编现代歌词。
萧朔和宋惜尧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创新,便鼓励他多创作。
“可是,村里人都说我不务正业。”
阿海有些沮丧。
宋惜尧笑着说:“创新是好事,只要能把渔歌传承下去,就是对的,我们支持你!”
在夫妻俩的鼓励下,阿海开始尝试将传统渔歌与现代音乐结合。
他的第一首作品完成后,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年轻人纷纷点赞,老人们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听多了也觉得新鲜有趣。
随着资料收集的完成,申请非遗的工作也正式开始。
宋惜尧负责整理资料,萧朔则帮忙联系相关部门。
期间遇到不少困难:比如资料不全、流程复杂等,但夫妻俩始终没有放弃。
一天,宋惜尧在整理资料时突然发现,有一首重要的渔歌还没有记录完整。
她着急地对萧朔说:“这首歌是申请的关键,我们得再去找阿伯。”
萧朔看了眼天色,外面正下着大雨:“现在太晚了,明天再去吧。”
宋惜尧摇摇头:“不行,明天就来不及了。”
看着宋惜尧坚定的眼神,萧朔无奈地笑了笑:“好吧,听你的。”
两人冒雨来到阿伯家,却发现阿伯不在。
邻居说阿伯去海边收渔网了。
夫妻俩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海边,在风雨中找到了阿伯。
“阿伯,我们还想再录一次那首歌。”
宋惜尧大声喊道。
阿伯看着浑身湿透的两人,感动得直抹眼泪:“你们这是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