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革故鼎新(2 / 2)

眼见蓟州实施新政策大获成功,宣府和大同也迅速跟上革新的步伐。在大同军镇,八名中级军官在下属检举揭发的压力下,主动带着账本,在总兵府门前长跪不起,痛哭流涕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诺归还所有贪墨的饷银。而在宣府,十余名下级军官更是联合起来,实名举报六名千户以上的中高级军官。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与法律威慑下,这些平日里威风八面的军官,不得不乖乖地将侵占士兵的饷银,一分不少地退还。

这场席卷九边的革新风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处边关重镇。榆林的军卒们惊喜地发现,那些克扣多年的冬衣款终于足额补发;甘肃的将领们开始主动将军饷账目张贴在军营公示栏,接受全体士兵的监督。曾经因贪腐而紧张对立的官兵关系,渐渐变得融洽和谐,化作训练场上的互相鼓励与支持。当大同总兵府的辕门前,出现士兵们自发凑钱制作的“清廉治军”匾额时,白发苍苍的郑亨伸手抚摸着匾额上的金字,浑浊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知道,这片浸染着无数将士鲜血与汗水的边关,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而大明的边疆,也将在这股革新的浪潮中,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洪熙九年深冬,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掠过紫禁城的飞檐斗拱,朱高炽伫立在奉天殿的汉白玉栏杆旁,凝视着眼前巨大的九边舆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的兵力部署,宛如一副沉重的枷锁,压得这位帝王眉头深锁。永乐年间,太宗皇帝为抵御蒙古铁骑,在九边重镇屯驻了多达96万大军。时光流转,这些曾经的卫国雄师,如今却因人员冗余,成了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

"杨爱卿,冗兵不除,国无宁日。"朱高炽转身望向内阁大学士杨荣,目光中透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就依你所奏之策,着手精简裁汰。"随着三道诏令如雪花般飞向九边,一场涉及数十万将士的变革,在北疆大地轰然展开。

在白山黑水环绕的辽东镇,变革的浪潮来得尤为猛烈。演武场上,军号声与呜咽声交织回荡。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HP白蔷薇与剑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红楼大官人 八部云河 打破诸天从魔法界贵族开局 四合院之八级工的幸福生活 穿越大唐:纵横家不好当 重生后小师弟在修仙界当白月光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都穿越了,带超级军火库不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