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进入会场后,林然低声问他:“疼吗?”
“有一点。”江临苦笑,“刚才讲话的时候,腿有点麻。但值得。”
“以后这种事,让我来说。”林然揉了揉他手心。
“不行。”江临摇头,“这是我欠世界的交代。也是还给你的礼物??让你不必再替我隐瞒。”
当晚,《等你回来》毫无悬念斩获“观众选择特别奖”。当主持人宣布结果时,全场起立鼓掌。林然接过奖杯,正要发言,却发现江临已悄然起身,走向舞台中央的钢琴。
他坐下的那一刻,全场屏息。
琴盖掀开,灯光聚焦在他苍白的手指上。他深吸一口气,弹出一段全新旋律??正是《起点》的完整前奏。随后,林然走上前,拿起立麦,轻轻接唱:
>“这些年我走得很远
>可每首歌都藏着你的名字
>如果世界终于听见我的声音
>那是因为你教会我说爱不用翻译……”
歌声落下,余音绕梁。江临抬头望向他,眼中含泪:“这首是你写的,但旋律,是我们一起活下来的证明。”
台下,程砚悄悄抹去眼角泪水。她知道,这一晚过后,华语乐坛将永远记住这个名字组合:**林然&江临**。
庆功宴设在酒店顶层花园。雨水洗过的城市灯火璀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香。林然陪江临坐在角落避风处,两人共用一副耳机,听着他带来的U盘里的作品。
第一首叫《呼吸频率》,纯钢琴伴奏,记录的是他在医院化疗期间的心电图节奏改编成的旋律。“每次心跳紊乱,我就把它记下来。”江临说,“后来发现,这些不规则的节拍,反而最有生命力。”
第二首是《雪落苏黎世》,小提琴与电子合成器交织,描绘冬夜里独自走在街头的画面。“那时候总梦见你来找我,醒来却发现枕头湿了一片。”他笑着说,语气平静,“但现在回头看,那段日子也不是全然痛苦。它让我学会用耳朵听世界,而不仅仅是用手写歌。”
林然听得眼眶发热。他忽然明白,这五年江临并非停滞,而是在另一种维度完成了蜕变??他的音乐不再追求流行度,而是直面脆弱,拥抱不确定性。
“我想把这些都放进《逆?回声》。”林然说,“不只是我们的故事,还有那些没能站上舞台的人的声音。”
江临点头:“我们可以发起‘未完成旋律征集计划’,邀请普通人投稿他们写了一半的歌,由我们来续写、录制。”
“然后办一场公益音乐会。”林然接道,“门票收入全部捐给青年艺术家健康基金。”
两人相视一笑,如同回到十七岁那年,在琴房里畅想未来的模样。
深夜散场时,雨又下了起来。司机提议送江临先回住处,却被他拒绝:“我想和他多待一会儿。”
于是他们在露台驻足,任细雨沾湿肩头。远处城市灯火朦胧,像漂浮在水中的星辰。
“你说,如果我们早一点坦白,是不是就能少走些弯路?”江临忽然问。
“我不知道。”林然望着天际,“但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现在这条路。因为正是那些误解、沉默和等待,才让这首歌有了重量。真正的爱,不该建立在完美假设之上,而是在破碎中依然选择拼凑。”
江临轻轻靠在他肩上:“下次别再半夜蹲录音棚外等我了。”
“那你别再一声不响消失五年。”林然搂住他肩膀,“约定好了。”
“嗯。”他闭上眼,“以后每年四月十八,我们都来这儿听雨。”
几天后,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复“青年艺术家健康守护计划”二期试点,覆盖全国十二座主要城市。林然受邀担任形象大使,并在发布会上宣布成立“逆光基金会”,专项资助患重大疾病的年轻创作者继续艺术之路。
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支纪录片片段:一位患渐冻症的独立音乐人,在轮椅上完成人生最后一张专辑。影片结尾,是他颤抖的手按下发送键,邮箱标题写着:“致林然老师:您的歌给了我最后的力量。”
林然在现场鞠躬致谢,久久未起身。
当晚,他更新社交平台:
>【《逆?回声》第三章启动。
>主题:回应。
>形式:开放合作。
>任何人,只要你心中有一首未完成的歌,请把它交给我们。
>我们不一定能让它登上榜首,
>但我们保证,它会被认真倾听。】
评论区瞬间涌入数万条留言。有人附上简陋录音,有人上传手写歌词,更多人只是写道:“谢谢你,让我们知道,平凡人的声音也值得被听见。”
而在无数私信中,一封来自云南山区小学的邮件格外醒目。附件是一段手机录制的童声合唱,跑调严重,背景杂音不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着《等你回来》的副歌,最后一句改成:
>“老师说,只要唱歌,远方的人就会听见。”
随信附言:
>“我们学校没有音乐课,但孩子们听说您帮生病的人写歌,就想试试。他们说,也许山外的爸爸妈妈,也能听到。”
林然看完,立刻拨通江临电话。
“明天飞昆明。”他说,“带上录音设备。我们要给这群孩子,录一张真正的专辑。”
江临笑了:“叫什么名字?”
“就叫《起点》吧。”林然望着窗外渐亮的晨光,“毕竟,每一首伟大的歌,都始于第一次勇敢发声。”
窗外,天光破晓,新的一天正在来临。
bi 𝒬u bⒶ.v i 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