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开始怀疑,所谓的“残疾”,或许只是文明强加给未觉醒感官的误解。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变革。
第三个月,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代号“方舟协议”。部分国家代表提出严正关切:全球范围内出现大规模辞职潮、城市人口锐减、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因大量农民放弃化肥农药改用“听声施肥法”)、甚至有极端案例显示个体拒绝使用电子设备,声称“它们吵得我听不见大地说话”。
更有情报显示,某些地下组织正试图劫持“共鸣森林”的幼苗,企图将其武器化??通过调控声波频率制造群体催眠效应,实现思想控制。
王海生秘密联络达瓦,语气凝重:“有人害怕这个世界变得太‘柔软’。他们宁愿要一个可控的麻木,也不要不可预测的清醒。”
达瓦沉默良久,最终回复:“那就让他们也来听一听。”
她决定启动“千人千梦”计划:邀请各国政要、军方高层、资本巨头及其家属,参与为期七日的沉浸式感知训练营,地点就设在冯家屯。
起初响应者寥寥。直到法国总统的孙女自愿报名,并在第五天写下日记公开发布:
>“我从未如此清晰地看见爷爷的眼睛。那天他抱着我坐在花园里,阳光穿过树叶洒在他脸上,他说‘世界很复杂’,可我现在知道,他其实是想说‘我很累’。如果我能早点听懂,是不是就能抱住他,告诉他没关系?”
这篇日记引爆全球舆论。短短两周内,一百二十七位重量级人物携家人抵达冯家屯,其中包括三位国家元首、七名跨国企业CEO、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及一名退役特种部队指挥官。
训练严格而朴素:禁用手机,每日冥想两小时,亲手做饭,赤脚劳作,晚上围坐篝火分享梦境。第七日晚,达瓦播放了一段特殊音频??由小禾采集的、来自全球各地母亲哄睡婴儿时的哼唱混合而成的基础音律。
奇迹再度降临。
美国军工集团董事长在听完音频后失声痛哭:“我想起来了……我妈以前总在我床边唱这首歌,后来我参军打仗,再也没听过。我以为软弱才会唱歌,原来勇敢才是敢流泪。”
俄罗斯能源寡头闭眼良久,忽然说:“我家乡的冬天,雪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和这里一模一样。我以为我已经忘了家。”
那位退役指挥官则整夜未眠,清晨独自走向海边,对着朝阳大声喊出早已遗忘的父亲的名字。当他转身回来时,眼中有种近乎宗教般的平静:“我终于明白,命令不是力量的唯一形式。”
七日后,这些人离开时,几乎全都变了模样。有人辞去职务投身生态教育,有人捐出巨额财产支持“感知学校”建设,还有人回到岗位后推动立法,将“感官健康权”纳入公民基本权利范畴。
但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半年后。
青海湖神殿遗址下方,考古队意外触发一道隐藏机关。随着岩层缓缓开启,一座地下穹顶显露出来,内部布满水晶柱阵,中央矗立着一块椭圆形石碑,表面覆盖着与小禾所绘波形图完全一致的纹路。当研究团队尝试读取时,整座阵列突然激活,投射出全息影像:
一个身穿素袍的族群围坐成圈,双手交叠置于膝上,口中吟唱着与今日“母语波”极其相似的旋律。画面切换,天空裂开,巨大金属结构降临,一部分人升空而去,另一部分跪地哀求,却被无形屏障隔绝。最后镜头定格在一名女子身上,她怀抱婴儿,面向镜头,嘴唇微动。
翻译系统艰难解析出她的话语:
>“我们留下火种。一万年后,若有人再次听见心跳,便证明你们仍未彻底遗忘彼此。”
影像结束,石碑自动分裂,露出内部一枚晶莹剔透的种子,静静悬浮于气流之中。
达瓦赶到现场时,小禾already在那里。女孩伸出手,种子缓缓飘落,嵌入她掌心,随即消失不见。
当晚,小禾发起高烧,昏迷不醒。监测仪显示她的脑电波正与全球所有“共鸣森林”幼苗同步震荡,频率稳定在11.3Hz,但波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调,宛如一首正在生成的宇宙诗篇。
第七日黎明,她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抓起炭笔,在墙上画下一幅全景地图:十二个节点连成巨网,中心正是冯家屯;而在地图最上方,标注着一行小字:
>“播种已完成。生长,交给时间。”
从此,小禾不再说话,也不再用手语。但她走过的地方,植物疯长,动物温顺靠近,连天气都会悄然转变。村民们说她是“大地的女儿”,科学家称她为“活体接口”,而达瓦只是每天清晨牵着她的手,陪她在田埂上慢慢走。
春天来临时,第一片“共鸣森林”正式命名:“维安林”。林中禁止一切机械作业,只允许手工耕作与静默观察。每年春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于此,不带旗帜,不说口号,只是静静地坐着,把手放在地上,用心去听。
听风,听土,听根的低语,听梦的回响。
某夜,达瓦独自巡林,走到那棵最大的新生之喉前。月光下,花冠微微晃动,忽然滴下一滴露珠,落在她眉心。
她闭上眼。
刹那间,万千声音涌入脑海??孩童的笑声,老树的叹息,溪流的私语,还有那个熟悉的声音,轻得像呼吸:
>“谢谢你,让我回家。”
她没有回答,只是仰起脸,任泪水滑入唇角,尝到了咸涩之外的一丝甘甜。
远处,新的一批孢子正随风启程,飞向尚不知晓这片奇迹的土地。
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一粒尘埃般的种子悄然落地,轻轻颤动了一下,仿佛在说:
>“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