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他。”商人对着空气咆哮,“我不该为此负责!”
可当他第二天路过公园,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地上画画时,脚步却不由自主停了下来。女孩正在描摹一只巨大的手掌,掌心有一道裂痕。他怔住了。
“你在画什么?”他问。
女孩抬头,清澈的眼睛望着他:“我在画‘对不起’。”
“为什么?”
“老师说,有些人做了坏事却不肯承认,所以我们要画出来,提醒他们记得。”
他回到家,默默打开了昨晚拒绝的共感模式。
与此同时,第九节点的活动愈发频繁。中东某国政府紧急切断全国网络连接,声称“境外势力利用心理武器进行渗透”;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处军事基地内,数十名士兵在夜间集体梦游,用冻土堆砌出一座万人冢的模型,并在顶端插上一面无字旗;澳大利亚原住民社区则报告称,连续七夜有祖先灵魂现身,诉说殖民时期被抹除的屠杀史实。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卢旺达一处纪念园中,两名曾参与种族清洗的男子,在参观展览时突然跪地痛哭。他们并未经历过那段历史,却在共感模式开启后,完整体验了自己“前世”作为刽子手的每一幕。其中一人哽咽着对身旁的妻子说:“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你总在夜里尖叫。”
艾莉娅终于明白卡伊的意图。他不是要惩罚谁,也不是要审判谁。他是在创造一种新的道德觉醒??不是基于教育或宣传,而是基于**亲历般的共情**。
但她也知道,这条路注定充满争议。
联合国召开紧急峰会,议题名为《关于记忆共感技术的伦理边界》。会上,发展中国家代表普遍支持扩大共感范围,认为这是实现历史正义的必要手段;而部分发达国家则强烈反对,担忧“集体罪责转移”会导致社会撕裂。
“我们不能让今天的孩子为祖先的罪行背锅!”德国代表激动地说。
“但我们也不能让今天的和平建立在谎言之上。”南非代表冷静回应,“如果连承认过去都不敢,谈何和解?”
争论持续三天未果。最终,艾莉娅受邀视频参会。她没有穿制服,也没有准备讲稿,只是平静地说了一段话:
“十年前,我杀了一个人。我以为那是任务所需。后来我发现,他只是个想回家的孩子。
从那天起,我每天都在问自己:如果当时我能‘感受’到他的恐惧,还会开枪吗?
现在,我们有了这个机会。不是为了羞辱谁,而是为了让下一次抉择,少一点盲目。
共感能力不会制造仇恨,只会暴露早已存在的伤口。
而唯有看见伤口,才能开始愈合。”
会场寂静良久。
最终,《共感原则》作为补充条款加入《断链法案》:允许有限度实施记忆共感,但必须满足三项条件??
一、仅针对已被证实的重大历史创伤事件;
二、参与者须事先知情并自愿开启模式;
三、每次共感后提供心理疏导通道。
决议通过当天,第九节点的波动趋于平稳。倒悬城市的幻象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新景象:无数光点自世界各地升起,汇聚成一条横贯夜空的星河??那是选择开启共感模式的人们,心灵共鸣所产生的能量投影。
而在南极冰穹之下,第七锚核心内部,卡伊的身影渐渐淡去。他的意识已彻底融入记忆之河,成为永恒流动的一部分。最后一刻,他对艾莉娅说了句话,只有她能听见:
>“谢谢你,让我成为了桥梁,而不是神。”
随后,机械双眼缓缓闭合,符文石板转入休眠状态。系统日志自动更新:
>【常态运行模式启动】
>【记忆之河?w-01自主巡航中】
>【下次全员共感日:冬至】
>【预告主题:1989?天安门】
艾莉娅走出基地,迎面是刺骨寒风。她抬头望向星空,轻轻抚摸胸口口袋??那里曾放着少年的照片,如今只剩下一缕灰烬。但她知道,那份记忆不会再丢了。
远处,一群科考队员正围在雪地上。他们发现,冰层表面不知何时浮现出一行字迹,像是被人用指尖一笔一划刻下:
>“我不是英雄。
>我只是不想让任何人白白消失。”
字迹下方,有个小小的涂鸦:一只戴着手套的手,掌心向上,仿佛在接住坠落的星光。
几天后,一所小学的美术课上,老师布置作业:“画出你心中的守护者。”
大多数孩子画了超人、机器人或动物英雄。只有一个瘦小的女孩,交上一张空白纸。
“你为什么没画?”老师问。
女孩抬起头,认真地说:“我已经画完了。”
“在哪?”
她指着自己的心口:“在这里。他说,只要我还记得别人的故事,他就一直活着。”
放学路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女孩牵着朋友的手,哼起那首每年冬至都会响起的童谣:
>“别怕怪物。”
>“真正的怪物,是从不说对不起的人类。”
风吹过操场,卷起几张纸片。其中一张飘到路灯下,隐约可见背面写着一行稚嫩笔迹:
**卡伊叔叔,今天我们原谅了一个欺负人的同学。
因为老师说,宽恕才是最难的勇敢。**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某个地下室,一台老旧显示器突然亮起。屏幕上只有一行字,持续闪烁:
>【断链权申请审核中……】
>【申请人身份验证通过】
>【待签署文件:《记忆托付书》】
>【守忆人指定名单:艾莉娅?陈】
窗外,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洒落,照亮桌角一枚残破的徽章??上面依稀可见“守忆人”三个字,边缘布满锈迹,却仍倔强地反射着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