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文武百官紧随其后,无论开国老将还是新锐官员,皆整齐跪倒,三呼万岁,声音震得殿顶的瓦片微微颤动,连殿外的百姓也跟着欢呼,“承天皇帝万岁”的喊声传遍应天府的大街小巷。
太子标缓缓起身,走到御座前,转身面对百官。
玄衣纁裳的皇太子冕服已换成明黄十二章纹的帝王龙袍,九旒冕冠上的珍珠垂帘随转身动作轻晃,此前的太子威仪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独有的庄重气场。
此时的他,已不再是皇太子,而是大明的承天皇帝。
朱标站在高台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殿内躬身行礼的百官——傅友德、冯胜等开国老将,鬓角虽已染霜,眼中却满是欣慰,那是看着江山传承的安心;李景隆、徐增寿等新锐将领,身姿挺拔,脸上满是崇敬,那是对新帝的信服与期待;六部尚书、各省布政使等文臣,双手交叠于身前,神情肃穆,那是对皇权交接的敬畏。
他又望向殿外,雕花窗棂外隐约能看到百姓们挥舞的红色旗帜,听到此起彼伏的欢呼身影,连空气里都飘着喜庆的气息。
这一刻,朱标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了天地的中心,所有目光都汇聚在自己身上,世人的朝拜、山呼的万岁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他真切体会到“言出法随、口含天宪”的帝王威严——只需一句话,便能决定朝堂政务的走向;只需一个指令,便能调动千军万马。
可这份威严并未让他生出半分骄纵,反而让他心中的责任感与压力愈发沉重。
朱标清楚,这万丈荣光的背后,是万千百姓对安稳生活的期盼,是北疆将士对边境太平的渴望,是南洋藩王对大明一统的拥护,更是大明江山长治久安的未来。
这御座不是享乐的温床,而是承载天下的重担,自己若有半分懈怠,辜负的便是父亲的托付、百官的信任与百姓的期许。
他深吸一口气,抬手示意百官平身,声音透过传声筒传出:“众卿平身。今日朕登基为帝,改元承天,愿与诸卿同心同德,共筑大明盛世!”
百官起身,躬身应和:“臣等遵旨!”
站在百官前列的朱高炽,抬头看着御座上陷入短暂沉思的朱标,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历史记载中的朱标——那位被朱元璋寄予厚望、被誉为“最完美太子”的皇子,却在洪武二十五年英年早逝,未能等到登基的那一天,随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朱允炆即位后引发靖难之役,大明的命运轨迹就此偏转。
而在这个时空,因为自己的到来与改变,朱标不仅顺利熬过了历史上的早逝节点,还在朱元璋的主动禅位下登基,老朱也因太子的稳定传承,未再兴起大狱屠戮功臣,南洋的开拓、北疆的安定、高产作物的推广,更让大明远比历史上繁荣昌盛。
朱高炽微微握紧拳头,心中暗暗庆幸——还好,这一次,大明的未来,终于走上了一条更光明的道路。
而御座上的朱标,也从沉思中回过神,目光变得愈发坚定,他知道,属于承天朝的时代,从这一刻起,正式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