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造不如买(1 / 2)

香山饭店,掩映在红枫翠柏之间,此刻却全无半点闲情逸致。京城深秋的凉意,似乎都透不过会议室里那股凝重而燥热的气氛。

这里是决定中国半导体未来道路的“华山之巅”。

长条会议桌旁,坐着来自各个部委的领导、中科院的院士、以及全国十几家重点院所的顶级专家。每个人的面前都摆着一个印着牡丹图案的白色搪瓷茶杯,升腾的热气模糊了他们或凝重、或审视、或期待的表情。

李伟业、秦志处长和郑昊坐在会议桌的一侧。李总工和秦处长还好,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老将,虽面色严肃,但坐得稳如泰山。而郑昊,作为全场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的人,坐在这群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国宝”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他腰杆挺得笔直,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没有丝毫的局促与不安。

会议由电子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主持,他简单讲了几句开场白,便直入主题。

“同志们,今天请大家来,议题只有一个:我们国家的集成电路产业,下一步,路该怎么走。”孙副部长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目前,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主张集中力量,引进国外成熟的生产线,快速形成生产能力,解决眼下的无芯之困。另一种,是主张立足于我们自身,从头开始,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两种方案,各有道理,也各有难处。今天,就是要把这两种方案都摆在桌面上,大家充分讨论,畅所欲言,最后我们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上报中央。”

话音刚落,一个略带尖锐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我先说几句吧。”

说话的是计划委员会的王副司长,王成栋。他约莫四十出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一身剪裁合体的中山装,显得比旁人要洋气几分。他慢条斯理地打开自己的皮质公文包,拿出一支派克钢笔,在笔记本上点了点,仿佛整个会场都成了他的课堂。

“引进,还是自研?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王成栋开口,就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傲慢,“同志们,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实: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半导体领域,差距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个差距,是靠我们关起门来,敲敲打打就能追上的吗?不可能!”

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我刚从日本考察回来。一条三英寸晶圆的生产线,从设计、建厂到投产,对方承诺,一年半之内,就能在我们的土地上,生产出我们需要的芯片!同志们,一年半!而我们自己搞呢?五年?十年?还是像我们过去搞的很多项目一样,最后变成一堆废铜烂铁,不了了之?”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句老话虽然不好听,但话糙理不糙。市场不等人,应用不等人!我们现在各个领域,计算机、工业控制、国防建设,都嗷嗷待哺,等着芯片用。我们是应该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完全自主,让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停下来等我们吗?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先把有和无的问题解决了。至于好和强的问题,可以留给下一代人嘛!”

他的一番话说完,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不大不小的议论声。不少专家都微微点头,显然,王成栋的话说到了他们心坎里。这番话逻辑清晰,直指痛点,充满了效率至上的诱惑力。

秦志处长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手里的铅笔被他攥得咯吱作响。

李伟业总工轻轻咳嗽了一声,示意主持人,然后站了起来。他没有王成栋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声音沉稳而厚重,像一块压舱石。

“王司长的意见,我们听到了。引进,确实是一条捷径。”李伟业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但是,同志们,我们不能只看眼前,不看长远。今天我们能买来三英寸的线,明天人家发展到五英寸、八英寸了,我们还买吗?后天人家不卖给我们了,怎么办?我们的脖子,难道要永远被别人掐着吗?”

他转向副部长,语气恳切:“我们青华园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也拿出了一套我们自己的方案。我们承认,我们的方案,起步慢,困难多,风险大。但是,这条路,是我们唯一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路!”

说着,他将那两份凝聚了所有人血汗的报告,郑重地递交了上去。

最新小说: 我都金丹了,系统才来? 软萌辅助是全电竞联盟白月光 年代军工:让你当厂长,你整出了蘑菇蛋 神圣计划?可我是宝可梦训练家啊 天才模拟器,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天才 刚和女帝分手,踩死蚂蚁升级了 洪水末世:开局美女上司来我家 我在古代搞发明 四合院:众禽刁难,反手开启工业强国 怪猎:我能听到怪物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