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新技术(2 / 2)

刘家庄的村民们,一开始还有些束手束脚,毕竟是给别人干活。但当他们看到西尧村的人,不仅带来了全套的工具,中午还管饭,顿顿都是白面馒头加大锅菜,干劲立刻就被调动了起来。

郑昊没有待在工地上指手画脚。

他正蹲在地头,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玻璃试管和小本子。他的面前,摆着十几个从不同地块取来的土壤样本。

他正在做一件让所有刘家庄老农都看不懂的事情——土壤酸碱度和成分的简易测试。

这些测试方法,是他根据前世的化学知识,用这个时代能找到的石蕊试纸、烧碱等最简单的材料,改良出来的土办法。虽然不精确,但判断出土壤是偏酸还是偏碱,缺少哪种主要元素,已经足够了。

“小郑同志,你这是……捣鼓啥呢?”一个姓孙的老农,凑了过来,好奇地问道。他是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庄稼把式了。

郑昊抬起头,笑了笑:“孙大爷,我给咱们的地看病呢。”

“看病?”孙老汉更糊涂了,“地还能有病?”

“当然有。”郑昊指着一个试管里呈现出微红色的溶液,“您看,这块地的土,就有点酸,种出来的菜,就容易得病,长不大。”

他又指着另一个样本:“这块地呢,肚子里缺油水,也就是缺磷肥,结出来的果子,就不甜。”

这番“望闻问切”的说辞,通俗易懂,孙老汉听得一愣一愣的。

他种了一辈子地,只知道地有好坏之分,哪块地肥,哪块地贫,全凭祖上传下来的经验。哪里听过这么精细的道道。

“那……那可咋办?”孙老汉有些急了。

“好办。”郑昊胸有成竹地拍了拍身边的一个麻袋,“对症下药就行。酸的,咱们就给它喂点碱面,也就是草木灰。缺油水的,咱们就多喂点骨头汤,也就是我们特制的磷肥。”

说着,他让赵顺拿来了几份用油纸包好的、颜色各异的粉末。

“这是我们西尧村的宝贝,生物有机肥。”郑昊介绍道,“根据不同土地的情况,我们会用不同的配方。保证让这地啊,吃得饱,吃得好,长出来的庄稼,才有劲儿!”

这种堪称降维打击的科学种田理念,彻底颠覆了孙老汉和周围几个老农的认知。

他们看着郑昊,眼神里充满了敬畏。

在他们眼里,郑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年轻人,而是一个能听懂土地说话的神人。

接下来的几天,郑昊的各种“神操作”,更是让刘家庄的村民们大开眼界。

——育苗。

他们不用村里留的老种,而是用郑昊带来的、据说是省农科院培育的“抗病一代”良种。播种前,还要用一种特制的药水浸泡,美其名曰“给种子穿上盔甲”。

——播种。

他们不用传统的撒播,而是严格按照郑昊画出的网格线,进行精细化的点播。每一株苗之间的距离,都精确到了厘米。。

——浇水。

他们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根据郑昊用一个简易湿度计测出的数据,进行“少量多次”的精准滴灌。美其名曰“渴了再喝,一次不喝撑”。

一开始,村里的老农们,心里是一百个不乐意。

这叫什么种地?这简直是在瞎胡闹!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法子,难道还不如一个毛头小子瞎捣鼓?

不少人背地里都在摇头,觉得刘家庄这次,真是上了贼船了。

直到五天后。

第一批浸泡过药水的种子,和没有浸泡过的种子,在同一个育苗棚里,出现了惊人的对比。

郑昊特意留出了一小块“对比试验田”。

浸泡过的种子,发芽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且长出来的幼苗,清一色的粗壮、碧绿,充满了生命力。

而没有浸泡的种子,发芽率堪堪只有百分之七十,长出来的苗,也是高矮不一,有气无力。

当老支书带着一群老农,亲眼看到这个结果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事实,胜于雄辩。

那种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力,比郑昊说一万句道理,都管用。

“神了……真是神了!”孙老汉哆哆嗦嗦地摸着那些茁壮的幼苗,喃喃自语,“就泡了泡水,差别就这么大?”

从这一天起,刘家庄再也没有了任何质疑的声音。

所有的村民,都对郑昊和他的技术团队,变得言听计从,甚至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

郑昊让往东,他们绝不往西。

郑昊让打狗,他们绝不撵鸡。

整个刘家庄,被拧成了一股绳,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

半个月后,十亩大棚,全部落成。

一株株茁壮的菜苗,被小心翼翼地移栽到了土地里。

看着那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刘家庄的村民们,眼中都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

那是一种对未来,最真切的期盼。

最新小说: 美人多娇画青云陈阳乔英姿 别拦我,我只想下班 帝国精英 外室带崽入府?和离主母嫁王爷 最强驸马,江山美人我都要 浸春潮 绝色女总裁 龙头 美利坚:疾速追杀1924 小撩精的马甲捂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