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在这个年代,十二万块是个天文数字。一般工人一个月挣三十来块,十二万够四百个工人干一个月的。
“不过,“郑建军继续说,“下个月开始成本会增加。“
“为什么?“郑昊问。
“一是原材料又涨价了,二是咱们答应给工人涨工资。“
确实,郑昊之前承诺过,厂子效益好了,要给工人们涨工资。
“涨多少?“
“按原计划,学徒工涨到四十五块,正式工涨到六十块,技术好的涨到八十块。“
“那就按计划执行。“郑昊决定,“工人们跟着咱们干活,不能亏待他们。“
消息传开后,整个厂子都沸腾了。
“真的要涨工资?涨多少?“
“学徒工涨五块,正式工涨五块,技术工涨十块!“
“太好了!我现在一个月能拿六十块了!“
工人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在那个年代,涨五块钱工资可是个大事。
“郑厂长真是好人,有钱不忘工人。“
“跟着这样的老板干活,有奔头。“
“我们得更加努力工作,报答郑厂长的恩情。“
工人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干活更卖力了。
与此同时,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
“郑老板,好消息!“老王头跑进办公室,“省里要给咱们发奖了!“
“什么奖?“
“优秀乡镇企业奖,还有一万块奖金呢!“
“一万块?“郑昊有些意外。
“可不是嘛,省里说咱们是农村工业化的典型,值得推广。“老王头兴奋地说。
不光是省里,市里、县里也都给西尧重工发了各种奖状和奖金。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
“这么多奖,墙上都挂不下了。“张国强开玩笑说。
“奖多不是目的,“郑昊说,“关键是要名副其实,真正为当地发展做贡献。“
确实,西尧重工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不光是直接就业,还有间接的带动效应。
运输队忙了,因为要运原材料和成品。
餐馆忙了,因为工人们有钱吃饭了。
商店忙了,因为工人们要买各种生活用品。
甚至连村里的理发师都忙了,工人们有钱了,都要剃个好头发。
“昊子真是咱们村的福星,“村民们都这么说,“自从有了这个厂子,咱们村就不一样了。“
确实不一样了。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外村的年轻人都想往这里来。
“听说西尧重工还要继续扩大?“有人问。
“肯定的,订单越来越多,不扩大不行。“
“那还要招工人?“
“应该会招,不过竞争更激烈了。“
这天晚上,赵晓兰来到厂里。她很久没来了,看到现在的规模,有些吃惊。
“昊哥,厂子变化真大,“她感叹,“工人这么多,机器声音这么响。“
“是啊,发展得比预期快。“郑昊说,“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你应该为自己骄傲,“赵晓兰说,“不光是赚了钱,更重要的是让这么多人有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