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赵晓兰也在推进在职培训计划。她联系了华中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几所重点院校,为西尧重工的技术人员安排了进修机会。
“华中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很强,可以安排5个人去进修半年。“赵晓兰汇报道,“西北工业大学的发动机专业也不错,可以安排3个人去学习。“
“费用怎么样?“
“每人每个月生活费100元,学费500元。“赵晓兰说,“总共大概需要投入8万元。“
“这个投入很值得。“郑昊毫不犹豫地批准了,“人才是最重要的投资。“
很快,第一批8名技术人员踏上了进修之路。他们将在大学里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除了外部引进和培训,内部培养也很重要。
“我们要建立技术等级制度。“郑昊在技术科会议上宣布,“根据技术水平和贡献,把技术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专家四个等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激励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提高,同时也为优秀人才提供晋升通道。
“初级技术员月薪60元,中级技术员80元,高级技术员120元,专家级技术员200元。“郑昊宣布了具体标准,“每年评定一次,能者上庸者下。“
这个制度在厂里引起了很大反响。技术人员们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都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更高的技术等级。
新引进的技术专家也很快发挥了作用。
刘工程师到任后,立即投入小货车底盘设计工作。他带来的先进设计理念,让项目组的设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春风和煦,西尧重工汽车车间里一片忙碌。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调试和改进,四轮农用车终于要正式批量生产了。郑昊站在生产线旁,看着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装配作业,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昊子,你看这台车怎么样?“王家祥指着刚刚下线的第一台四轮车说道。这台车通体深绿色,车身比三轮车大了不少,四个轮子显得格外稳重,载货平台足有三米长、一米五宽。
郑昊走过去仔细检查,从发动机舱到驾驶室,从车架到轮胎,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发动机怎么样?噪音控制得如何?“
“比样车时好多了。“技术员小刘汇报道,“我们重新设计了隔音垫,现在驾驶室里的噪音降低了15分贝。而且油耗也控制在百公里12升左右。“
老张师傅摸着车身说:“这车架的焊接质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我们采用了新的焊接工艺,强度比原来高30%,而且焊缝更美观。“
郑昊爬上驾驶室,握了握方向盘,踩了踩离合和刹车。“方向盘的手感不错,转向轻便多了。刹车系统呢?“
“采用了油压刹车,比机械刹车灵敏得多。“王家祥自豪地说,“而且我们还增加了手刹,停车更安全。“
正在这时,几个工人推着第二台、第三台四轮车也走了过来。车间主任刘师傅兴奋地说:“郑厂长,今天我们一共完成了8台车的装配,比预定计划多了3台!“
“好!“郑昊高兴地拍手,“看来大家对四轮车的生产已经很熟练了。质检情况怎么样?“
质检员老马师傅拿着检验记录表走过来:“这8台车我都仔细检查过了,7台一次通过,1台有个小问题,已经整改完毕。总体质量比样车阶段提高了很多。“
郑昊点点头,这个结果让他很满意。从样车试制到现在的批量生产,技术团队解决了无数个技术难题,工人们也从生疏变得熟练。
“王家祥,成本控制得怎么样?“这是郑昊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材料成本5800元,人工成本600元,加上其他费用,总成本控制在6800元以内。“王家祥拿出详细的成本核算表,“比预算还要低200元。“
“售价呢?“
“市场调研的结果,同类产品的售价在8000到10000元之间。我们的技术更先进,质量更可靠,定价9200元应该有竞争力。“
郑昊在心里算了一下,每台车的利润能达到2400元,利润率超过35%,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