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子呢?“郑大山着急地问。
“别急别急。“刘先生继续翻看,“今年下半年......嗯,腊月有几个好日子。“
他拿起笔,在一张红纸上写写画画,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
“我看啊,腊月二十三最好。“刘先生说,“这天宜嫁娶,百事大吉。而且是小年前一天,喜上加喜。“
“腊月二十三?“郑大山在心里算了算,“那不就是还有四个月?“
“对,四个月。“刘先生说,“时间正好,不急不慢。太急了准备不充分,太晚了又耽误事。“
“那就听您的,就定腊月二十三。“郑大山高兴地说。
“好好好。“刘先生把写好的红纸递给郑大山,“这上面写着时辰、方位,你拿回去给老四看看。“
“谢谢刘先生。“郑大山接过红纸,又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这是您的辛苦费。“
“哎呀,太多了太多了。“刘先生推辞道,“你们家老四对村里这么好,我怎么能收这么多钱?“
“您该收就收,这是规矩。“郑大山坚持把钱放在桌上,“您忙活了大半天,这钱您必须收着。“
“那好吧。“刘先生见推辞不过,就收下了,“那我就祝老四和他媳妇白头偕老,早生贵子。“
“谢谢刘先生,谢谢。“郑大山高兴地告辞出来。
回村的路上,郑大山心情很好,一边骑车一边哼着小曲。老四终于要成家了,他这个当爹的心里也踏实了。
到了村口,王大爷还在那儿等着呢。
“老郑,怎么样?定下来了?“王大爷急忙问。
“定了,腊月二十三。“郑大山停下车,笑着说。
“腊月二十三?好日子啊!“王大爷高兴地说,“那可得好好准备准备。“
“可不是嘛。“郑大山说,“我得赶紧回去跟家里人商量商量。“
回到家,全家人都在等着呢。大哥、二哥、三哥都在,连三个嫂子也来了。
“爸,怎么样?“大哥急忙问。
“看好了,腊月二十三,好日子!“郑大山把红纸摊在桌上,“刘先生说了,这天宜嫁娶,百事大吉。“
“腊月二十三?“母亲扳着手指头算,“那就是还有四个月。时间够吗?“
“够了够了,四个月呢。“大嫂说,“我当年结婚,也就准备了两个月。“
“那可不一样。“母亲说,“老四这婚礼得好好办,不能马虎。“
“妈说得对。“二嫂也说,“老四现在可不比当年,来的客人肯定很多,得提前准备。“
“那得赶紧张罗起来。“母亲站起来,开始在屋里走来走去,“得买新家具、新被褥,还得做新衣裳。对了,还得找厨师班子,订酒席......“
“妈,您别急。“郑昊这时候从外面进来,刚从厂里回来,“慢慢准备,不着急。“
“怎么能不急?“母亲瞪了他一眼,“婚礼可是大事,马虎不得。你看看人家,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了。“
“妈说得对。“大哥郑建国说,“老四,你这婚礼得好好办。你现在是咱们村的名人,婚礼办得好,也给咱们村长脸。“
“对对对。“二哥郑建军也说,“而且你那些老同事都要来,咱们不能让人家笑话。“
“那行,你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郑昊笑了,“我听你们的。“
“这才对嘛。“母亲满意地点点头,“那我现在就去找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商量商量。“
“妈,您歇会儿,喝口水再去。“大嫂赶紧倒了杯水递过去。
“不用不用,这事得抓紧。“母亲接过水喝了一口,就匆匆出门了。
郑昊看着母亲急匆匆的背影,心里暖暖的。虽然自己已经二十四岁了,但在母亲眼里,永远是个需要操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