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民心所向(2 / 2)

“师傅,歇会儿,喝口水。”

赵大刚用棉纱擦着手上的油污,目光却还停留在正在加工的巨大炮塔座圈毛坯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2章民心所向(第2/2页)

“你们先去吧,我把这刀再紧一紧,下午要赶进度。”

“师傅,您也太拼了。”

“拼?”

赵大刚笑了笑,指着厂房高处悬挂的横幅——“为东北强盛而工作”

“看看这标语!少帅花大价钱从美国买来这些机器,不是让咱们磨洋工的!早一天造出咱们自己的大炮,咱们的兵娃子在前线就少流一滴血!”

他想起两年前,在井下暗无天日,随时可能被瓦斯、塌方夺去性命,挣的钱却勉强糊口。

现在,车间里虽然嘈杂,但明亮、安全,干活有章程,吃饭有食堂,受伤有医务室。

最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造出的每一个零件,都是在为家乡垒砌一道坚固的墙。

厂里最近还在推行“生产股”,说是干得好,年底还能分红利。

赵大刚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他知道,少帅是真心实意为他们这些卖力气的人着想。

他把大部分工钱都寄回了老家,让爹娘翻修了房子,给弟弟妹妹交了学费。

“等这批活儿干完,俺也把媳妇孩子接来城里。”

他看着窗外逐渐成型的厂区,心里充满了希望。

这轰隆的机器声,在他听来,就是东北走向新生的最强音。

————————————

长春乡下,“外单织女计件车间”里,上百台缝纫机哒哒作响,如同急促的雨点。

女工们低着头,手指翻飞,将一块块布料变成成衣。

靠窗的位置,李秀娟正仔细地给一件衬衫锁着边。

她是这个车间第一批来的工人,也是个寡妇。

丈夫三年前一场大病撒手人寰,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守着贫瘠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看着孩子饿得面黄肌瘦,她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

转机发生在一年多前。村里突然来了干部,统计困难户,没多久就开始按月发一点救济钱,虽然不多,却让她和孩子能吃上饱饭。

后来,又听说镇上开了这个专门招女工的车间,优先照顾像她这样的困难户。

李秀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她从最简单的钉扣子学起,到现在已经成为技术娴熟的熟练工,每个月能挣到差不多十块大洋。

这笔钱,在过去她想都不敢想。

“秀娟姐,你这件快完了吧?今天能超额完成任务了!”旁边的女工羡慕地说。

李秀娟笑了笑,手下更快了:“嗯,多做一件,多挣一件的钱。听说这批衣裳是卖到大洋那边的美国去的,人家那边‘大…条’,就图咱的衣裳便宜结实。”

她不太懂什么是“经济萧条”,但她知道,正是因为政府买的缝纫机和争取的订单,她才能坐在这里,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孩子。

如今,她不仅能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能送他们去镇上的新学堂念书。

每次领了工钱,她都会买点肉,给孩子改善伙食。看着孩子们脸上渐渐红润起来,读书也越来越用功,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下班铃声响起,女工们说笑着走出车间。

李秀娟仔细地把自己的缝纫机擦干净,最后一个离开。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温暖而明亮。

她抬头望了望天,心里默默念道:“夫君,你在天上安心吧。有少帅在,有政府在,我和孩子…这日子,有奔头了。”

————————————

他们的故事,如同千万滴细流,正悄然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声浪,越过山峦,穿过原野,回荡在这片充满生机的黑土地上。

这声音,是关于温饱、关于尊严、关于未来的最朴素的呐喊,也是一个崭新时代最坚实的基底。

最新小说: [娱乐圈]在全球选秀当顶级爱豆 我,万界导游,带着蓝星飞升了! 被虐重生,亲人们可识得人皇幡? 成为四个少年漫男主的宿敌 我在东莞看风水的那些年 红楼:风月无边小郎君 我重生归来,女帝们,悔哭了么? 被背叛后,他觉醒至尊血脉 我捡的奶团子能读懂植物 开局契约一只金翅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