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1章锦云绣庄(第1/2页)
一场夜雨过后,沪上的清晨带着湿漉漉的寒意。贝贝起了个大早,将昨晚惊险赶工完成的绣活仔细检查了一遍,又小心地包进蓝布包袱里。想到养父急需的药钱,她不敢耽搁,揣上包袱,便朝着位于老城厢的“锦云绣庄”走去。
锦云绣庄在沪上绣品行当里算不得顶尖,但也小有名气,尤其以收购和寄卖一些精巧别致的小件绣品为主。贝贝也是经人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肯收她这种无名小卒的私活。
绣庄门面不大,黑漆木门,黄铜门环,透着股老派气息。贝贝深吸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店内光线适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丝线和樟木味道。四壁挂着各式各样的绣品,从常见的花鸟虫鱼到略显新派的西洋图案,琳琅满目。柜台后,一个戴着老花镜、穿着藏青色棉袍的老师傅正低头拨弄着算盘。
“掌柜的,您好。”贝贝走上前,声音不大,带着几分怯生。
老师傅抬起头,透过镜片打量了她一眼,见她年纪不大,衣着朴素,但眼神清亮,不像是油滑之辈,便点了点头:“小姑娘,有事?”
贝贝将蓝布包袱放在柜台上,小心地解开,露出里面的几方绣帕和那只香囊。“掌柜的,我这儿有几件自己绣的小玩意,想请您看看,能不能收?”
老师傅放下算盘,拿起一方绣帕。帕子是普通的白棉布,但上面的绣样却让他眼神微凝。那是一丛兰草,针法细腻,丝线色彩过渡自然,兰叶舒展的姿态带着一股野逸之气,不像寻常绣坊里出来的那般匠气呆板。他又拿起那只香囊,香囊是缎面的,上面绣着一对戏水鸳鸯,羽毛根根分明,眼神灵动,配色虽不华丽,却清新雅致,更难得的是,那鸳鸯的神态,竟有几分说不出的憨态可掬,与众不同。
“这兰草……用的是套针和滚针结合?这水纹,是打子针的变化?”老师傅指着绣帕,有些惊讶地问道。这些针法不算稀奇,但能运用得如此灵动自如,融合得毫无痕迹,在一个这么年轻的小姑娘身上见到,实在难得。
贝贝见老师傅识货,心里稍稍安定,点头道:“是,跟家里长辈胡乱学的,让您见笑了。”
“胡乱学的能有这火候?”老师傅笑了笑,不置可否,又仔细看了看绣品的背面,针脚匀净整齐,更是暗暗点头。“手艺不错,灵气也有。这几方帕子和香囊,我收了。帕子一方按一角五分,香囊做工复杂些,给你五角,一共一元一角,你看如何?”
这个价格,比贝贝在王记绣坊做学徒的工钱高了不少,她心里一阵欢喜,连忙点头:“可以的,多谢掌柜的!”
老师傅一边给她数钱,一边状似无意地问道:“小姑娘不是本地人吧?听口音像是江南那边的。这绣活儿,有点苏绣的底子,又带了点自个儿的味道。”
贝贝接过那摞带着体温的铜元和角票,小心地揣进怀里,仿佛揣着养父的希望。听到问话,她老实回答:“是,我从江南水乡来的。”
“哦?”老师傅似乎来了兴趣,“家里是做这个的?”
贝贝摇摇头,眼神黯淡了一瞬:“不是,家里是打渔的。这刺绣是跟……跟村里一位婶子学的。”她下意识地隐瞒了养母曾是大户人家绣娘的经历,这是养母再三叮嘱的,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老师傅人老成精,看出她似有难言之隐,也不多问,只是道:“手艺好,在哪里都饿不着。以后若有好的绣活,还可以送过来。若是大件的,或者有特别的图样,价钱可以再商量。”
“谢谢掌柜的!”贝贝感激地鞠了一躬。这一元一角钱,对她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揣着辛苦挣来的钱,贝贝走出锦云绣庄,觉得连清冷的空气都变得清新了许多。她盘算着,留下几角钱作为这个月的房租和饭钱,剩下的全都寄回水乡给养父买药。她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暗暗给自己鼓劲:沪上虽然艰难,但只要肯吃苦,总有活下去的路子。
齐公馆,书房。
齐啸云坐在宽大的红木书桌后,正在翻阅几份文件。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他深灰色的西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眉头微蹙,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
管家齐福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奉上一杯热茶:“少爷,您要的关于当年莫家案的旧报纸和能找到的零星卷宗抄本,都放在这里了。”他指了指书桌一角那叠泛黄的纸张。
齐啸云放下手中的文件,揉了揉眉心,拿起那叠旧报纸。纸张脆弱,带着岁月的霉味。头条上触目惊心的“通敌叛国”、“莫隆认罪”等字眼,依旧刺眼。他从小就听父亲念叨莫世伯的为人,刚正不阿,怎会突然通敌?父亲齐明远这些年也从未放弃过为老友奔走,奈何证据“确凿”,政局变幻,一直未能翻案。
他仔细地看着那些报道,以及一些私下抄录的、语焉不详的庭审记录片段。越看,疑点越多。所谓的“通敌密信”,笔迹鉴定似乎过于草率;关键的“人证”,在案发后不久就离奇失踪;查封家产的速度,快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