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第24章《难经》启钥(第1/2页)
周五清晨,阶梯教室内座无虚席。林玄素教授立于讲台,神色肃然,面前摊开的并非厚重典籍,而是一卷古朴的《难经》仿制竹简。
“《难经》八十一难,非为刁难后学,”林教授开篇定调,声音沉稳有力,“实乃先贤慧眼,直指医道中至深至要、易生困惑之关隘。闯此八十一关,如利刃开锋,方能斩破迷雾,得见真章。”
他重点强调《难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辩难析疑,层层深入”**的思辨方式,以及**“以常衡变,以变测机”**的诊断思想。“它教导吾辈,如何于纷繁复杂的证候中,捕捉疾病的核心病机,如同老吏断案,于蛛丝马迹中寻得真凶。”
祝十三凝神倾听,意识到这与《青囊经》宏观的“三元四维”框架、《灵枢经》精微的“经络气象”视角形成了完美互补。《难经》提供的,是一套抽丝剥茧、直抵问题核心的逻辑利器。
课程深入至脉诊部分。林教授详解《难经·一难》“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理。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乃五脏六腑气血循环之要冲,如同江河入海之处,观其波澜,可知上游之概况。”林教授以指虚按自己腕部,解释道,“太过与不及,皆可于此窥得端倪。”
祝十三结合自身“望气”与“内景观想”能力,心中豁然:“寸口之脉,不仅是动脉搏动之处,更是人体全身‘经络气象’精微变化在腕部的一个集中投影。感知脉象,不仅是体会其速率、节律、形态,更是解读这片方寸之地的‘气象万千’——何处风云涌动,何处气滞血瘀,皆可从中寻得线索。”
林教授随堂邀请了一位自愿的学生上前,示范脉诊。那同学近日偶感不适,自诉些许疲惫。林教授三指搭脉,沉吟片刻,道:“脉象浮而略弦,寸部尤显,似有外风袭表,兼有肝气不舒之象。近日是否偶有头痛,情绪略显烦闷?”
那同学连连点头称是,台下响起一片敬佩的低叹。
《难经》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可偏废。祝十三心有所悟,开始在实践中尝试将四种诊断维度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有的立体化诊断模式。
**望气**:观其神、色、形、态之气。神色疲惫者,其气必衰;面色晦暗者,多有瘀滞;形体胖瘦,亦关乎气机运转。
**闻气**:听其声息、嗅其体味。声低气怯者多虚,声高气粗者多实;口气、体味异常,亦能提示内在脏腑寒热虚实。
**问由**:探寻其情志起伏、饮食起居、社会关系等“人”维信息。七情内伤,五志过极,皆能导致气机逆乱。
**切机**:体察脉象、腹诊等“气象”波动。脉为气血先声,腹为脏腑之城,二者结合,更能精准把握病机要害。
恰在此时,坐在他前排的女生陈薇几次下意识地揉按太阳穴,面色略显苍白。课间休息时,祝十三主动询问:“陈同学,是否感觉头额昏沉,伴有恶心?”
陈薇惊讶道:“是啊,十三你怎么知道?从早上起来就有点,还以为是没睡好。”
祝十三凝神,悄然运转“望气”之术,见其额前区域似有薄雾状“湿浊之气”萦绕,再结合其略显困倦的神态和略显腻滑的舌苔(快速一瞥),心中已有判断。
“伸手,我帮你切一下脉。”祝十三道。陈薇依言伸手。祝十三三指搭上其腕部寸口,细心体察。脉象濡缓,如棉絮浮水。
“你这是湿困清阳,阻滞中焦。”祝十三结合四诊信息,解释道,“像是被潮湿的毛巾裹住了头,所以昏沉恶心。最近是否贪凉饮冷,或处潮湿环境?”
𝓑𝐼 𝑸u 𝓑a.v 𝐼 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