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一次早自习的收获(第1/2页)
周二凌晨五点,尖锐的生物钟将林怀安(郝楠仁)从沉睡中拽醒。
浑身上下每一块肌肉都散发着酸胀的抗议,昨日高强度学习和锻炼的后遗症全面爆发。
他几乎是靠着意志力,才将自己从硬板床上剥离下来。
晨跑时,谭师傅指点的呼吸法门成了救命稻草。
他努力调整气息,将意念专注于发力与节奏,对抗着身体的极度疲惫。
每一步都沉重无比,但他脑海中反复回响着“飞轮效应”——一旦开始,绝不能停!
这已不是锻炼,而是对意志力的淬炼。
跑完步,浑身被汗水浸透,但精神却奇异地清醒了许多。
此时离正式上课还有一个多小时,校园依旧沉寂。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尝试早自习。
作为丙班走读生,早自习并非强制。
当他抱着书本走向教室时,内心忐忑。
教室门果然锁着。
他绕到后窗,发现一扇气窗的插销松动——这曾是原主偶尔溜出去的通道。
此刻,却成了他进入知识殿堂的隐秘入口。
费劲地翻窗而入,空旷的教室在黎明前的昏暗中显得格外寂静。
他不敢开灯(也未必有电),便就着窗外渐亮的天光,摊开书本。
这一刻,他仿佛拥有了整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没有干扰,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自己的呼吸声。
他首次体验到了“沉浸式学习”的宁静与高效。
他决定尝试记忆中名为“番茄工作法”的技巧。
他将从旧怀表上拧下来的小闹钟设定为25分钟。
第一个“番茄钟”:目标是背诵国文《师说》要求段落。
起初几分钟,昨日疲惫导致的注意力涣散不断侵袭,各种杂念纷至沓来。
他强迫自己紧盯文字,反复诵读。
渐渐地,外界的干扰减弱,精神开始集中。
当闹钟清脆的铃声响起时,他竟有些意犹未尽,一段拗口的古文已悄然印入脑海。
短暂的5分钟休息,他闭目养神,活动手指。
第二个“番茄钟”:
攻克一道昨日数学课没完全理解的例题。
全身心投入演算和思考中,时间仿佛加速流逝。铃声再次响起时,那道题的思路已豁然开朗。
【叮!成功连续完成2个“番茄钟”,专注力小幅提升。学识经验+2。】
系统的轻微提示,像是对他这种新尝试的认可。
这种结构化的时间管理,将庞大的学习任务切割成可完成的小块,极大地减轻了心理负担,提升了效率。
早读课正式开始,同学们陆续涌入教室,带来一阵喧闹。
课间,同桌李少桐对着数学作业抓耳挠腮,唉声叹气。
那是一道林怀安刚刚在早自习中彻底弄懂的题型。
一个念头闪过:何不试试“费曼学习方法”?
即通过向他人讲解,来巩固自己的理解。
他深吸一口气,对李少桐说:
“这道题……我好像有点思路,要不……我们一起看看?”
李少桐狐疑地看了他一眼,这个曾经的“垫底兄弟”居然要讲题?
但还是把作业本推了过来。
林怀安拿起笔,努力回忆解题步骤,并尝试用最直白的话解释每一步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