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林怀安改变之路的第一次公开考验。
是退缩?
是爆发?
还是……
林怀安的心脏因愤怒和一丝恐惧而加速跳动,血液冲上脸颊。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原主那种要么畏缩、要么冲动的本能反应。
他想起了“破窗效应”——如果此刻示弱或失控,就等于打开了“可被欺凌”的破窗,后续的挑衅只会变本加厉。
他没有去捡掉落的笔,而是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地直视王韭聪,伸手道:
“王韭聪,笔记还我。”
他的平静出乎所有人意料。
王韭聪被这目光看得有些不适,恼羞成怒地把笔记拍在桌上:
“还你?老子看看是给你脸了?你说,你突然这么装模作样,是做给谁看呢?是不是想讨好苏清墨啊?”
他试图将矛盾引向更低级的男女话题。
林怀安没有接话,也没有理会周围的哄笑,只是继续用清晰的、不带情绪的声音说:
“我看书,是想多学点东西,不为做给谁看。人各有志,请自重。”
说完,他弯腰捡起笔,重新坐好,摊开笔记,仿佛周围的人不存在一般,继续演算一道未完成的数学题。
这种彻底的漠视和有理有据的冷静,比激烈的争吵更具威力。
它像一堵无形的墙,将挑衅隔离在外。
王韭聪一拳打在棉花上,满腹的嘲讽和刁难竟无处发泄,僵在原地,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在周围同学意味复杂的目光注视下,他最终只能悻悻地骂了句“不识抬举”,带着跟班灰溜溜地走了。
林怀安用冷静和坚定,成功修补了可能被打破的“第一扇窗”。
这场风波,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后,平时在班里默默无闻、但成绩还不错的同学常少莲(生活委员),趁着没人注意,悄悄塞给林怀安一张小纸条,上面清秀的字迹写着:
“林同学,你晚自习是在丙班教室吗?我有时也去,可以一起。”
显然,林怀安的坚持和刚才的表现,赢得了一些暗中努力的同学的认可。
傍晚,当林怀安点亮煤油灯时,教室门被轻轻推开。
除了常少莲,竟然还有另外两个平时也爱学习的同学屈克斌和吴双柳(丙班,数学较好)也走了进来。
他们互相看了看,没多说话,各自找位置坐下,点亮灯火。
寂静的教室里,几盏煤油灯的光晕连成一小片温暖的光域。
虽然彼此交流不多,但这种无声的陪伴,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场效应”,驱散了独自苦读的孤独感。
学习伙伴,在抵抗环境阻力的过程中,不期而至。
当夜,完成学习任务,吹熄油灯时,系统提示音响起:
【叮!成功应对外部挑衅,“环境抗性”小幅提升。意志力韧性+3。】
【叮!初步建立“学习小共同体”(微型),“逆袭之火”获得微弱协同加成。】
【日计划完成度评估:98%。“飞轮效应”计数:第一圈完成度3/21。惯性持续增强。】
林怀安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风微凉。
白日王韭聪的挑衅已成过往,常少莲的纸条和自习室的灯光却带来暖意。
他明白,逆袭之路绝非坦途,外界的阻力与自身的成长往往相伴相生。
今日他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并且发现,自己并非独行。
飞轮,在抵抗阻力中,又艰难而坚定地向前转动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