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作以往,苏州府出了这么一档子事,那搞不好魏观就得被朱元璋考虑是否能够胜任苏州府知府这么一个位置。
甚至就连对方做官的目的,为人的品行,都得怀疑上三分,也得亏是有李可在,正好在汇报工作的时候,给碰上了。
一看朱元璋暴怒,指责魏观只会去讨好那些耆老、文人,据说魏观还跟那些文人开交流会,还有心思切磋文学,李可便道:
“陛下您别那么生气,试问自古以来,能有几个皇帝、官员,真的把目光放到那些穷苦百姓的身上的。
“所以臣才说,若陛下能一直保持这种对大明底层百姓的关心,说陛下是千古一帝,一点都不为过。”
“而若是陛下的子孙后代,也能保持这种初心,那从此往后,以大明为界线,这往前的皇帝,跟往后的皇帝,那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皇帝了。”
朱元璋听他这么说,旋即也是问道:“此话怎么说?”
李可便道:“以前的皇帝,他们眼里的百姓,又或者是说,他们眼里的,要对其好的,只有世家贵族,只有士大夫。其实百姓过得怎么样,好不好,无关紧要的。”
“而像陛下你这种,把底层百姓看得如此之重的,反倒是异类。”
“臣倒是想问一句,陛下你为何要把这大明的底层百姓看得如此之重?”
朱元璋便沉吟不语。
不过李可猜都能猜得到,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
一个是他自己本身就是老农出身,所以自然偏袒底层的农民。
另一个,就是他知道元朝就是被穷苦农民给推翻的,他太清楚农民造反的破坏力。
所以他一再对群臣说,不要去欺压百姓。
元朝灭亡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么?
这两者的比例,可能前者占了四成,后者占了六成。
过了好一会,朱元璋这才果然如李可所料想的那样道:“朕看重底层百姓,一是因为朕自己就是从那穷苦泥巴地里爬出来的,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朕亲眼见过那些当官的,整日只知道巴结世家贵族、士大夫,却对百姓的疾
苦视而不见。朕可不想跟他们一样。”
说完了以后,朱元璋又紧接着道:“二是朕这江山是在元朝之后。元朝的那些官员,压榨百姓,毫不手软,结果百姓纷纷造反,元朝就那样稀里糊涂地亡了,朕可不想再重蹈覆辙。所以,朕必须得把百姓放在心上,让百姓安
居乐业,这江山才能稳稳当当。”
李可便道:“陛下能有这样的想法,已经实属不易。固然是时代的产物,但也不失明君典范了。”
朱元璋听不懂他说的话,问道:“何意?”
李可道:“什么何意?”
朱元璋便道:“你方才说了句,什么,固然是时代的产物‘?”
李可便道:“陛下你难道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吗?”
朱元璋问道:“什么规律?”
李可回道:“一开始,皇帝只关心诸侯,诸侯不造反,天下自然也就安定了,然后,皇帝开始关心公卿大夫,也就是世家贵族的前身了相当于,只要公卿大夫不造反,天下自然也就安定了,尔后又到了大宋,大宋开始关心士
大夫,只要士大夫们不造反,这天下自然也就安定了。现如今,皇帝开始关心百姓,只要百姓不造反,天下自然也就安定了。”
朱元璋:“......”
朱元璋总感觉哪里不对。
他眉头微皱。
李可也是道:“其实......这就是这个世间的发展的规律啊。当然了!大明还得再考虑另外一个变数。”
朱元璋便顺着问道:“是何变数?”
李可道:“这自然是外族了,草原上的蒙古人一日不除,大明的边境就一日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