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喝足的齐鲁老百姓,自然有更高的追求,一般每家每户,都会派出几个人,外出打工。
有一些进入齐王府的作坊,有一些进入一些其他商人的小作坊,每年积攒下来,都能赚不少的钱,还有一部分人,受到经商大潮的裹挟,也加入到从商的队伍当中。
在之前的时候,整个阶层,是非常森严的,士农工商的鄙视链儿,非常清晰,但是这些年,出现了一丝丝的变化,不少人选择经商。
没办法,实在是商人赚的实在是太多了!
别说是普通的农民,即便是很多读书人,也抵挡不住诱惑。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之前,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被逼无路,才会走上经商之路,而现在,则是很多农民以及读书人,主动选择这条路。
因为现在整个大明王朝,都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加上开放海禁,商业环境里蕴藏了巨大的利润和机会。
而农民因为没有脱离土地生产,所以,朝廷默认他们依旧是农民身份。只要名下的土地,还处于耕种产出的状态,足额缴纳赋税,他们的身份就不容易受到影响。
甚至他们的后代,依旧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
而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经商的人,大部分都赚钱了,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这也大大带动了整个齐鲁大地的繁荣和富庶。
而成熟的商贸环境,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比如在码头上,给船只搬运货物,虽然工作非常辛苦,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收入却过得去。特别适合那些靠卖苦力赚钱的苦哈哈,比种地还划算!
很多人都是做短工,别小瞧这些短工,他们的收入并不见得就比长工少,往往能够花较短的时间,赚更多的钱。
所以,齐鲁大地的老百姓,他们已经不那么严重依赖土地。
会尽可能的让家中的剩余劳动力,去从事其他工作。
太子朱标这一路上的所见,还真不是当地官员安排的。
齐鲁大地的老百姓,本身就比外地富裕很多。
朱榑作为穿越者,自己的封地,又是在齐鲁大地,他自然是优先照顾自己封地内的百姓。
朱榑与其他的藩王不同,非但不会无穷尽的搜刮民脂民膏,反而会给老百姓创造大量的收入。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又比较淳朴,有活就干,从不闲着。
所以,财富的积累也就比较快,短短几年时间,就有了如此光景。
整个齐鲁大地内,就没有穿不起棉布衣服的老百姓。
朱榑之前曾经给朱元璋许诺,要在10年之内,让大明王朝所有的老百姓,都穿上棉布衣服,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进步。
但要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因为,那意味着,让最底层最贫穷的家庭,也能赚到钱,穿得起棉布衣服。
而不仅仅是让部分商人,富裕起来。
这个目标,至今都没有实现,现在,大明王朝对外的贸易那么发达,每年吞吐的货物那么庞大,朝廷赚的银子数不胜数,但就算达到如此巅峰的状态,大多数地区依旧是穿不起棉布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