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这是原则问题!(第1/2页)
“我觉得吧,你这篇论文还是要发的。这样,你回去把证明过程整理一下,就用中文写一篇论文,我再帮你改成英文的。
通讯作者就先写我的名字。那个,乔源啊,真不是老师我想沾你的光,主要你还是个学生,通讯作者署你的名字,也是怕编辑那边不太重视。
你没投过期刊,肯定还不太清楚。别说国外了,就是国内稍微知名的期刊,编辑一般都很忙的。每天打开邮箱都是一堆的投稿。
想要全部看完根本没可能。所以他们一般都是先看作者,然后再看单位跟职位。遇到一些没听说过的名字,可能看个目录就直接PASS了。
尤其是你这还是全新的方向。你又这么年轻,说不定人家看个标题就没下文了。为师虽然不才,但以前跟着导师混过一段时间,在这个领域还算略有些名气……”
“苏教授,你不用解释那么多,我其实都可以。我不太明白的是,这个证明过程有这么重要?”
“嗯……那个,要说有多重要,或者有多强,现在还看不出来。你的思考最多只能算微创新。
就是结合了之前数学家开发的工具,把这个问题做了推进。但经济学领域有个术语叫羊群效应你知道吧?
这样,我打个比方,就比如三十年前,有人经过考察在江大后门那条街上开了一个网吧,生意非常火爆。经常需要排队,那么很快许多网吧都会蜂拥而至。
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方向为什么冷门?就因为我们所追求的非光滑、随机、分布式的目标跟传统优化控制光滑、精确、无噪、集中式的核心理念格格不入。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学术上的颠覆,所以大多数人都觉得我所提出的理论框架不严谨,没有数学逻辑基础,缺乏收敛性保证,大家都不看好。
没人看好,就没多少人愿意研究。但你这个证明跟结论为这个方向提出了一种可能。如果未来无法推进就不说了,这始终是个冷门方向。
但如果我们真能推广到无限维非凸的情况,那这篇论文的意义就极为重大了。可以说是这个新的数学理论框架最基础的部分。
当我们证明了这个研究方向的确可行,并搭好了数学框架,会有很多数学家蜂拥而至去推进这项研究。但那个时候,谁也无法绕开这篇论文,且必然会收录到相关教材之中,这么说你懂了吧?”
……
吃完饭,辞别了苏教授,去辅导员办公室的路上,乔源不断细品着刚刚吃饭时跟老苏的对话。
很骄傲……
虽然照老苏的话说,他的证明虽然现在也很重要,但并不会给带来太多荣誉。
但老苏的言下之意他也听出来了。这条路不好走通,但如果走通了未来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对此乔源还是很有信心的。
原因无他。
理论数学致力于精确与光滑,企图在理性中重塑一个绝对的理想世界;然而真实的世界却是离散而粗糙的,噪声无处不在,永不能被彻底消弭。
当然想要这么做会需要付出些代价。就好像刚刚苏志坚说的,这样会让这类优化问题复杂度成指数增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章这是原则问题!(第2/2页)
比如也许之前的问题用微积分来研究就可以了,但之后却需要非光滑分析、变分分析、随机分析等等……
但乔源觉得这才是数学发展的必经过程。
虽然不再去追求那个理想而唯一的光滑解,却能超越前人留下的理论天花板……
好吧,其实这是苏教授刚刚的原话。
由此可看出苏教授在数学研究这方面是有野心的。乔源从小到大都喜欢这种有野心的人。
哪怕是电视剧里的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