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逆鳞少年(第1/2页)
1994年的春天,改革的气息已悄然浸润着淮河镇中学,但旧有的教育体制仍如教学楼前那排老梧桐,根系深扎。校园是典型的九十年代风貌,红砖墙的宿舍楼,水泥抹面的教学楼,以及总是在课间喧闹无比的泥土操场。而在这里,最为敏感的神经,莫过于“重点班”与“普通班”之间那道无形的鸿沟。
风波初起:一掌与一眼
三月的一个午后,春风带着梧桐新芽的清香,慵懒地钻进初一(3)班——一个典型的普通班。知晓哥正百无聊赖地趴在课桌上,研究着一本皱巴巴的《少林拳法图解》,椅子随着他无意识的动作,一次次抵到后桌。
“路知晓!”一个清脆却带着恼怒的声音在他身后炸响,同时,圆珠笔尖不客气地戳了戳他的后脑勺。“你再把椅子往后挤,我桌子都要翻到走廊去了!”
知晓哥懒洋洋地转过半张脸。后桌是潘小花,一个从省城转学来的姑娘,总是穿着雪白的运动鞋,在这群灰扑扑的乡下孩子里,扎眼得如同荷叶上的水珠。他撇撇嘴:“潘大小姐,您那书包都能装下整个教室了,还不许人伸个腿?”
话音未落,“啪”的一声脆响,左脸瞬间火辣起来。全班刹那寂静。潘小花举着的手微微颤抖,指节泛白,她眼眶里迅速蓄起两汪清水:“谁让你总欺负人!”说完,抓起课本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
那一巴掌,不仅打疼了他的脸,更打懵了他的心。傍晚武术训练时,他把所有的憋闷都发泄在了沙袋上。汗水涔涔中,教练叼着烟卷指点:“晓之,白鹤亮翅要收着三分力,伤人容易收势难。”他望着镜中自己微红的脸颊,恍惚间,却想起潘小花跑开时,发梢那根飞扬的红绸带。
契机显现:被发现的“天赋”
平静(或者说,平庸)的学习生活,很快被一纸通知打破。数学课代表抱着一摞竞赛选拔试卷冲进教室时,知晓哥正和李磊在课桌下用橡皮擦玩弹射游戏。
“这次竞赛选拔……”班主任刘老师推了推他的金丝眼镜,目光在教室里扫视,最后定格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路知晓。”
哄笑声瞬间炸开。李磊的橡皮擦甚至“嗖”地飞过讲台,正中黑板报上“好好学习”的标语。知晓哥自己也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他指着自己的鼻子,难以置信:“老师您逗我呢?我上次月考数学才61分!”
刘老师却不为所动,把报名表拍在他面前,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我看过你帮体育委员画的跳远抛物线分析图。”他的手指点向知晓哥那本满是涂鸦的草稿本——上面除了数学公式,更多的是他为了计算武术动作角度、力道而画的几何图形和轨迹分析。那些曾被视作“不务正业”的涂鸦,此刻在夕阳的余晖里,竟泛着某种奇异的、被智慧之光眷顾的金色。
竞赛逆袭:意外的掌声
竞赛当天,握着准考证的手心满是冷汗。在考场外,他突然看到潘小花从重点班的队列里钻出来,快步走到他面前,往他手里塞了块薄荷糖,声音低低地说:“喂,别给我们普通班丢脸啊。”她今天没扎那条耀眼的红绸带,指尖的温度透过糖纸,带来一丝莫名的安抚。
考场里,他凝神静气。当面对最后一道复杂的立体几何题时,他眼前浮现的不是枯燥的定理,而是武术套路中身形腾挪、劲力转换的空间轨迹。他下意识地用分解武术招式的方法去拆解题干,思路竟豁然开朗。当他在黑板上清晰地写出解答过程时,监考老师扶着老花镜,凑近看了三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章逆鳞少年(第2/2页)
颁奖典礼上,校长念到“第三名,初一(3)班路知晓”时,台下先是片刻的寂静,随即,刘老师第一个猛地跳起来鼓掌,激动得像个赢了弹珠游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