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筑梦者(第1/2页)
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续写的《淮河东去》新章节:
2002年7月,海市的夏天格外炎热。路知晓站在海市建筑节能集团公司大楼前,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抬头望着这座只有六层高的办公楼。作为刚刚毕业的电气自动化工程专业学生,能进入这家新兴企业让他既兴奋又忐忑。
“你就是新来的路知晓吧?“一个浑厚的男声从身后传来。
路知晓转身,看见一位约莫三十五岁左右的男子,穿着整洁的浅蓝色衬衫和深色西裤,手里拿着一叠文件,正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他。
“是的,您好!我是今天来报到的路知晓。“他赶紧站直身体,声音因为紧张而略显尖锐。
“我是司马经行,房地产开发事业部的负责人,以后就是你的直接领导。“男子伸出手,“跟我来吧,带你熟悉一下环境。“
路知晓跟着司马经行走进办公楼,心跳加速。电梯里,司马经行简单介绍了公司情况:“我们是去年才成立的新公司,目前主要业务方向是房地产开发和市政工程,同时也在探索建筑节能技术。公司刚起步,条件艰苦,但机会也多。“
电梯停在四楼,司马经行带着路知晓穿过开放式办公区,十几张办公桌紧凑地排列着,员工们忙碌地接打电话或对着电脑工作。路知晓注意到墙上贴着公司的五年计划展板:
核心目标:完成企业初创阶段的资源整合,确立核心业务方向,初步形成市场竞争力。
业务定位:聚焦房地产开发与市政工程,探索建筑节能技术咨询业务。
“这是我们的‘作战地图‘。“司马经行顺着路知晓的目光解释道,“未来五年,我们要在房地产行业站稳脚跟,同时打造建筑节能领域的专业形象。“
路知晓被安排在一个靠窗的工位,桌上已经放好了办公用品和几本公司资料。“今天你先熟悉这些材料,明天开始参与实际工作。“司马经行说完就匆匆离开了,显然有急事要处理。
路知晓翻开公司简介,了解到海市建筑节能集团由几家小型建筑公司合并而成,目前员工不足百人,资金实力有限。但在市政府“绿色建筑“政策推动下,公司获得了不少政策支持。
第二天一早,路知晓就被叫到了会议室。司马经行正在和几位同事讨论一个安置房项目的投标方案。
“小陆,过来。“司马经行招手示意,“我们在准备海东新区政府安置房项目的投标,你负责协助收集周边同类项目的价格数据和户型设计。“
这是路知晓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他既紧张又兴奋。接下来的三天,他跑遍了海东新区所有的安置房项目,甚至伪装成购房者进入售楼处获取资料。晚上回到公司整理数据时,他发现大多数安置房项目都忽视了节能设计。
“司马总,我注意到其他安置房项目在节能方面做得很基础。“在项目讨论会上,路知晓鼓起勇气提出,“如果我们能在设计中加入一些成本可控的节能元素,比如更好的外墙保温或者节能窗,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竞争优势?“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路知晓感觉自己的脸发烫,担心说错了话。
司马经行却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不错的观察。确实,安置房项目往往只注重成本控制而忽视长期使用效益。我们可以提出‘低成本高节能‘的设计理念。“
最终,公司凭借这一差异化策略成功中标,拿下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型项目。路知晓的建议被采纳,他也被安排参与项目前期的设计协调工作。
2003年初,公司迎来了转折点。市政府推出“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计划,给予采用节能技术的开发商政策优惠。司马经行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
“小陆,跟我去趟德国。“一天早上,司马经行突然通知路知晓,“公司决定引进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需要实地考察。“
在德国为期两周的考察中,路知晓见识到了欧洲先进的节能建筑技术——从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到高效保温系统。回国后,公司迅速与一家德国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引进了墙体保温、节能门窗等基础节能技术。
“我们要在‘绿景苑‘项目中全面应用这些技术。“司马经行在技术引进汇报会上宣布,“这将是我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能住宅项目。“
路知晓被分配负责德国技术团队与中国设计院之间的协调工作。语言不通和技术标准差异带来了巨大挑战,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查阅专业词典翻译技术文件。有一次,为了解释德国保温系统与中国传统做法的区别,他甚至制作了对比模型。
“绿景苑“项目开盘后,虽然价格比周边同类项目高出8%,但凭借“未来十年节省的能源费用将超过房价差额“的宣传策略,销售情况超出预期。这一成功让公司在海市房地产市场上崭露头角。
2004年,公司迎来了更大的机遇。海市图书馆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市政府希望将其打造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示范项目。凭借在“绿景苑“项目中积累的经验,海市建筑节能集团成功中标。
“这是我们第一个市政节能改造项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司马经行在项目启动会上严肃地说。路知晓被任命为项目协调员,负责与图书馆、设计院和施工方的日常沟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三章筑梦者(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