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56 年 2 月的京哈列车硬座车厢,陈恒的帆布包挤在暖气片旁,露出半本边缘卷起的《全国通信设备分布图》。34 岁的他借着车顶吊灯,用红笔在 “东北” 板块标注:“哈尔滨工程大学:苏联加密机仿制瓶颈;沈阳军事基地:M-209 密码机拆解数据”。车窗映出他紧锁的眉头,与玻璃上 “安全生产” 的红色标语重叠 —— 此时距离科学大会闭幕仅 20 天,他正带着 301 会议室的争论,踏上为期 47 天的全国调研之旅。字幕浮现:当 “土洋结合” 的构想还停留在纸面,陈恒团队用双脚丈量技术落地的可能。他们在零下 30℃的军工车间观察齿轮咬合,在潮湿的南方邮电所记录继电器锈蚀速度,于算盘珠子的碰撞声与打字机的咔嗒声中编织现实与理想的桥梁 —— 那些被蒸汽熏模糊的玻璃上的草图、在座谈会记录本上的争吵划痕、用不同颜色标注的 “土法” 与 “洋法” 技术清单,终将在历史的规划卷宗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从 “概念提出” 迈向 “系统建构” 的第一组论证坐标。】
1956 年 2 月 3 日,哈尔滨的清晨飘着细雪,陈恒的棉鞋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实验室的水泥地面踩出湿印。他盯着苏联援建的 “费奥纳” 密码机拆解现场,26 岁的技术员小张正用游标卡尺测量齿轮模数:“陈处长,国产 45 号钢的耐磨性只有苏方材料的 60%,” 年轻的脸上写满无奈,“按这个损耗率,齿轮三个月就得换一次。” 陈恒没有说话,蹲下身捡起地上的齿轮毛坯 —— 那是用旧自行车辐条熔化后浇筑的试验件,齿纹间还留着手工锉刀的痕迹。
一、黑土地上的材料叩问
在沈阳军事基地的保密车间,陈恒遇到了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技工老赵。这位参与过 M-209 密码机逆向工程的师傅,正用算盘计算国产木质密码轮的含水率:“美军的密码轮用的是阿拉斯加松木,” 他敲了敲面前的东北椴木试件,“咱这儿的木头在坑道里吸饱潮气,齿距能胀大 0.2 毫米。” 陈恒的笔记本迅速记下:“土法方向:研发木材脱脂烘干工艺,结合苏联齿轮热处理理论。”
2 月 15 日,上海有线电厂的调研让团队看到转机。当走进车间,陈恒被缝纫机的咔嗒声包围 —— 工人们正在改装 “飞人牌” 缝纫机的摆梭,将其作为密码机的凸轮部件。厂长老王递过一份《民用工业转产可行性报告》:“全市有 37 家缝纫机组装厂,” 他指着摆梭上的生漆涂层,“这种防盐雾工艺,比苏联的镀铬处理更适合沿海环境。” 陈恒的眼睛亮了,在 “土法技术目录” 里新增 “轻工机械部件改造” 条目。
二、彩云之南的实战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