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56 年 7 月的北京永定门火车站,蒸汽机车的轰鸣中,28 岁的留苏归国学者1956 年 6 月的《密码技术人才征集令》,"诚招机械加工、数学算法、材料工程专业人才" 的黑体字下,盖着邮电部鲜红的公章。他的行李箱绑着从列宁格勒带回的《密码学数学基础》,帆布包侧兜露出半张哈尔滨到北京的硬座票根,与站台广播里 "各单位注意接收人才" 的通知形成时代共振。字幕浮现:当 "土洋结合" 的规划化作一纸号召,五湖四海的技术骨干踏上西行列车。他们带着机床厂的油污、大学实验室的粉笔灰、边防哨所的硝烟味汇聚京城,在算盘与计算尺的碰撞中搭建人才金字塔 —— 那些用不同方言讨论的加密算法、在宿舍黑板报上画的齿轮草图、深夜实验室里交替闪烁的煤油灯与手电光束,终将在历史的人才谱系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从 "单兵作战" 迈向 "集团军攻坚" 的第一组汇聚坐标。】
1956 年 7 月 15 日,新成立的邮电部密码技术研究所门口,陈恒看着花名册上的 37 个名字,手指在 "上海有线电厂技工王建国爱丁堡大学数学系李默然 云南边防通信班小李" 等条目间停留。院子里,来自沈阳的老技工老赵正和留苏归来的李工争论,前者举着缝纫机摆梭,后者比划着群论公式,阳光穿过他们之间的空气,在地面投下机械零件与数学符号的重叠影子。
一、五湖四海的技术拼图
北京火车站的接站处,陈恒接到了从云南赶来的通信兵小李。这位在雨林里用竹篾编密码网格的年轻人,背着个绣着傣族花纹的背篓,里面装着晒干的芭蕉叶 —— 那是他改良的防潮垫片。"陈处长," 小李摸着研究所的红砖墙,"我们班的弟兄说,把竹编手艺带到北京,能给密码机编件 ' 防雨衣 '。" 不远处,从上海来的技工老王正帮李工搬运行李,看到对方皮箱里的俄文资料,笑着说:"您这洋墨水,得兑点我们的生漆才接地气。"
研究所的首次例会上,37 人按专业分成三个小组:机械组 18 人,其中 12 人来自轻工机械厂;理论组 11 人,包括 3 名留苏学者和 2 名大学教师;材料组 8 人,有 4 位是从化工厂抽调的技术员。陈恒看着黑板上的人员分布图,想起在科学大会上钱三强说的话:"密码技术是门杂家学问,得让钟表匠和数学家坐一条板凳。"
二、车间与书房的对话
7 月 20 日,机械组的首次试制遭遇瓶颈。老王带着徒弟们想用缝纫机摆梭改造凸轮,却发现理论组提供的模数计算与实际加工误差 0.3 毫米。留苏的李工拿着计算尺冲进车间:"根据群论原理,凸轮角度必须是 37.5 度才能保证加密周期。" 老赵把正在加工的摆梭往工作台上一放:"同志,咱的车床精度只有 0.1 毫米,您这小数点后两位的要求,得给机器戴副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