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白霜铺满老街的青石板,林默棋艺馆的老槐树上,几片顽固的叶子还挂在枝头,像舍不得离局的“兵”。周明轩坐在石桌旁,看着周承宇把全球棋手的“棋意随笔”汇编成集,最后一页的插画里,红黑棋子在地球仪上绕成圈,圈住了所有大洲的名字。
“爷爷,这些随笔里的‘棋意’都带着股热乎气,”少年翻着书页,纸页间夹着各国的落叶标本,“埃及的阿米尔写‘棋是沙漠里的泉’,巴西的卢西亚娜说‘棋是雨林里的桥’,都和太爷爷说的‘棋意要融’对得上。”周明轩的指尖停在某页的泪痕上,恍惚间看见1971年的霜降,林默在雪地里给流浪汉摆棋,用树枝在冰上画“楚河汉界”,说“棋意像炭火,看着小却能焐热人心”,那时的哈气与现在的书页气息重叠,都是让人鼻酸的温暖。
赵淑兰的藤篮里装着“意棋”,是用糯米粉和各国香料捏的可食用棋子,红“兵”掺着中国的桂花,黑“将”混着印度的咖喱,煮在锅里时,香气能漫整条街。老人给每个碗里舀三颗棋:“林老师当年总说,‘棋要能吃进嘴里,才算真融进日子’,”她看着孩子们抢着吃,“现在啊,得让这棋意顺着香味飘,飘到哪儿就把团圆味带到哪儿。”
穿汉服的苏晚带着团队在拍摄“棋意人间纪录片”,镜头里,各国棋手把棋意融进生活:法国面包师烤出“马走日”形状的法棍,日本匠人烧出“飞相局”纹样的瓷器,中国的绣娘织出“兵过河”图案的围巾。“这就是林默先生说的‘棋在生活里’,”苏晚对着镜头解说,“七十年的棋意,早和柴米油盐拧成了一股绳。”
林思棋的“时光棋廊”里,新添了“融融棋意展”。展柜里摆着最动人的“棋意创造”:叙利亚难民用炮弹壳做的和平棋盘,北极科考队员用冰雕的“和棋”,非洲孩子用废瓶盖拼的“全家福棋”。“太爷爷说,‘棋意不在谱里,在心里’,”小姑娘指着炮弹壳棋盘上的刻字,“您看这‘融’字,是用137种语言刻的——大家都懂这意思。”
午后,“全球棋意宴”在线上开席。屏幕上,各国棋手展示用棋意做的食物:中国的“车马炮”馒头,意大利的“兵过河”面,墨西哥的“帅居中”饼,最后所有人举起碗,用各自的语言说“棋意融融”。当叙利亚的“林光”举着颗桂花棋说“这是老街的味道”,弹幕里突然涌出成片的“团圆”二字,像全球在同步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