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摩托在山路上飞奔,周围的景色渐渐从绿色变为黄色的荒漠。“加速。”
牛犇将手在摩托把手上旋转了一下,摩托周围升起了安全绳将塔拉和他牢牢捆绑在了车声,瞬间他们在这片荒地变成一颗白色的星星,消失了。此刻他们进入了超音速通道,还好他们都戴了头盔,头盔材质能隔绝音波干扰,否则裸露在超音速的环境下,耳膜一会就会撕裂。
一眨眼的功夫,他们来到了任务地附近,四周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
“怎么听下来了?”塔拉问到,“距离坐标地还有10km”
“前面设置了陷阱,已经屏蔽一切外部信号了,我们只能走进去。”牛犇说道。
“还真是谨慎。”塔拉说道,“不然也不至于要那么多人过来。”
丛林不再是湿热粘稠的噩梦,而是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被高度干预的秩序。空气干燥,带着臭氧和某种合成营养液的微弱气味。脚下的“土壤”是深褐色的再生聚合物颗粒,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咯吱声,支撑着那些形态诡异的树木。这些树——编号为Xylo-Series的速生工程品种——树干和枝桠呈现出精确计算过的非自然弯曲角度,并非被无形之力扭曲,而是基因编辑和定向生长诱导的结果。它们的叶片排列也经过优化,最大化地折射和散射特定波段的光线。头顶并非浓密树冠,而是由半透明的、布满微型吸光单元的生态穹顶替代了部分天空,控制着内部的光照强度和光谱分布。
这片“弯曲丛林”本质上是一个大型主动式光学干扰场。每一棵树的弯曲形态、叶片角度,甚至树干表面覆盖的吸波-反光复合涂层,都在一个中央AI的协调下,实时计算并微调,将进入林区的探测波(从可见光到部分雷达波段)进行复杂的偏转、散射和吸收。路径的“消失”并非幻觉,而是地面铺设的、可编程变形的仿生伪装层,配合头顶的光场调控,制造出动态的视觉陷阱。没有精确的导航数据,任何闯入者都会在几分钟内被这套系统诱导至预设的无效区域或触发防御机制。
“保持队形,间距锁定1.5米。同步步速,误差不得超过0.1秒。”牛犇的声音通过骨传导耳机传入39号和69号脑中,冷静、清晰,不带任何冗余情感。他走在最前,穿着与环境色高度融合的主动伪装作战服,轮廓在视觉上几乎与周围扭曲的光影融为一体。他头部佩戴的轻型战术目镜投射出只有她能看到的复杂AR界面——动态拓扑导航图。图上并非古老的符号,而是实时更新的三维空间坐标网格、能量场强分布、以及被AI解析出的、短暂存在的安全路径“窗口”。他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AR界面标注的、稍纵即逝的绿色光点上,动作高效得像一台人形探路机器人。